解決老齡化過程中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更為核心的是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的問題。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每個勞動者能夠創造出的財富得到增加,使更少的人口能夠撫養更多的老年人口。因此整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倒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求經濟發展從依靠勞動密集和簡單勞動投入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更多依靠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式,通過經濟結構的提升提高勞動生產率,建設更具生產性的老齡社會,才是解決老齡化社會面臨的養老壓力和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關鍵。
歐美國家經歷的是比較慢的老齡化過程,他們伴隨著緩慢的工業化、緩慢的老齡化逐步用一百多年的時間完善其社會保障體系,因此也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增強其社會保險基金的積累,形成相對整體性的運行體系。
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固然是因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衛生醫療條件的改善,也獲得了更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但也同時帶來老齡化速度更快。
當前,整個世界的新興國家的老齡化程度都很快,這是普遍性的現象。但中國還多一層因素影響,就是中國是從農業社會快速工業化過程中的快速老齡化,是社會保險體系低起點起步的快速老齡化,因此老齡化對國家發展的壓力就表現得更加明顯,而且中國還受制于計劃生育政策。例如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和韓國這樣的國家一樣快,但因為其大國的背景、因為其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所形成的巨大內部壓力,老齡化問題對于國家發展的壓力就更加顯著。
因此,老齡化對中國發展的挑戰,還不是未來老齡化程度太高的問題,而是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太快的問題。由于老齡化速度速度太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能以足夠的速度調整跟上老齡化速度,同時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又不能再經濟積累的支持上及時建構起來。因此老齡化快于經濟轉型,快于社會福利轉型,老齡化社會對于人民福利和經濟持續發展,就會形成負面的因素。
因此,人口轉變必須和經濟轉變社會轉變同時進行,如果人口轉變速度快于經濟轉變,就要求經濟和社會福利體系的轉變加快。要求經濟增長更好地將增長收益轉變為社會福利體系。人口長期增長和人口結構轉變具有內在規律性,從現在到2030年,我們必然會經歷非常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過程,這只能反過來要求經濟結構轉變和社會福利體系的建設要加快,才能適應人口轉變。
否則,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說明社會保障建設相對滯后,而社會保障的相對滯后或者說明生產力水平有待提升,或者說明經濟增長的收益不能及時地轉變成為公民福利。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人口結構快速老齡化背景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推動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任務都非常緊迫。
中國的人口格局到了2030年將會發生整體性的反轉,不僅人口總量會下降,勞動適齡人口總量也會下降,老齡化也將在快速提高以后到一個比較高的平臺,社會撫養系數也將超過50%。中國人口中長期轉變的速度將非常快,而現在已經沒有漫長的時間來等待經濟結構的轉變。
中國未來十年發展的結構性壓力巨大,如何促進經濟轉變,以及促進把經濟增長轉化為社會福利,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也是一個迫切的過程。老齡化過程對經濟社會的壓力也會很突出,但只能朝著加快經濟生產方式轉變和積極建設社會福利體系這個方向去尋找突破口。
總之,如果經濟轉型過慢,就難以適應快速的人口結構轉變。對于上海來說,目前還可以利用大量的移民來緩解老齡社會的壓力,促進移民和將移民吸納到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中去。但對全國來說,人口快速老齡化和社會保險體系很不健全疊加起來,就可能成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阻礙。
人口快速老齡化將會制約中國未來發展,對全國型的社會保險基金平衡帶來壓力,到了那個時候,上海現在面臨的情況可能就是中國所面對的,將可能形成巨大的財政負擔,中國就不可避免只能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來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