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這注定是個不平凡的春天:從三月份開始的南京市民保護梧桐樹的“綠絲帶”行動,到四五月份南國廣州市民以舉牌、剃頭等方式反對忽視民意的市政規劃,再到近日中共長沙市委原副書記朱尚同發表公開信,批評該市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勞民傷財”,這讓人應接不暇的新聞似乎昭示著中國城市精神的蘇醒……
舉牌:我建議、我反對
在即將過去的春天里,伴隨著勇氣、行動和執著,市民精神之花在許多城市里悄然綻放,我們不妨按照逆時針的順序做個回顧:
5月20日,長沙市原市委副書記朱尚同網上實名批評長沙在創建國家文明城市過程中“勞民傷財”,立即引發廣泛反響,加劇了社會各界圍繞著該市社區環境整治工程展開的爭論。 朱老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自己絕非是以離休干部的身份干政,而是面對政府鋪張浪費搞建設,以市民、公民的身份提意見。這位老干部無意中將從初春時節就在全國各地展開的、以城市平民為主體的市民公共行動推到了更高的層面。
5月初,廣州市高中生陳逸華在廣州街頭舉牌反對廣州地鐵耗巨資“統一化”,市民紛紛簽名響應,一時間,對地鐵項目資金、環境影響的質疑充滿了從南國大報到名人微博的各類媒介,廣州地鐵更是幾度回應社會質疑之聲,表示“未來重大工程會事先征詢民意!”幾乎與此同時,另一位廣州仔把頭剃得光亮,打出寫著“Brain is Brighter”的小幅紙片,號召廣州市民剪光頭照亮廣州,攔下1.5億光亮工程,其博文廣為轉發,引來眾多網民熱議。
4月16日,在北京通州區京哈高速上來自北京的志愿者攔住從河南開往吉林的貨車,車上裝著幾百只即將被屠宰的小狗,志愿者們質疑屠宰證明的真實性,他們愿意自己贖買下所有待宰狗。在這過程中,媒體充分介入,社會評論紛至沓來,人們期待著愛心的傳遞與擴散。
三月中后旬,從微博發起的“拯救南京梧桐樹”行動將因修建地鐵移植梧桐樹事件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媒體持續跟蹤報道下,南京市民們走上街頭,在百年梧桐樹身系上綠絲帶,他們為支撐著這座城市韻味的古樹守夜,反對公權力的濫用。南京市政府正面回應,表示愿意公開征集民意,進一步優化建設方案。
如果我們把回溯的目光放得更遠一些,記憶猶新的是上海火災后數以千計的市民默默地獻花、依稀記起的是幾年前廈門PX事件中市民的理性、智慧與堅持。
一張手寫的紙幅、一條綠絲帶、一封微博的公開信甚至是剃一個“光頭”,這些再微弱、再平凡不過的物件或行為,竟在不經意間表征著一種市民精神的萌動,恰如春雨后的苞蕾,纖微中孕育著不可轉逆的希望。
理性與柔性:不一樣的色彩
這次市民精神的集中綻放,帶著不少鮮明的色彩:
首先能觀察到的是事件中價值指向多元性,這些行動有的是出于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有的是出于對生活環境破壞的擔憂,有的是出于對自己生長和工作城市的熱愛和對城市文化風貌的珍視。參與其中的不僅有普通百姓更有曾身居高位的黨政官員。長沙朱尚同老先生在公開信中表達了對政府鋪張浪費大搞形象工程的憂慮,這樣的憂慮來自一位老革命者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熱愛。在接受報刊采訪時,他說:“(即使損害的只是)少數人的利益也要被尊重。讓老百姓生存,少數人利益獲得保障,這才是文明城市”。
這樣充滿人性關懷的話語出自一位前黨政高級干部就更是耐人深思。廣州的“地鐵門”和“光亮工程”事件中,參與民眾要表達的是對市政規劃中出現的忽視市民感情、一味求大求亮導致項目經費膨大和項目財務不公開的抗議。而對于發起者的“舉牌哥”和“剃頭男”,他們最初始的沖動往往是來自于對城市樸素的感情。按著在熙熙攘攘的羊城街頭舉起自制的紙牌發聲的高中生陳逸華的說法,讓他鼓起勇氣站出來的是對每天乘坐著上下學的地鐵“日久生情的喜愛”,而在之后的過程中,隨著更多的有著不同思考的市民加入以及人大代表等體制內民意代表的參與,行動的風向逐漸指向了與市民實際利益更為相關的對地鐵耗資的質詢。可以說是市民對城市的感情與利益訴求的結合。在南京的梧桐樹事件中,讓無數婦孺百姓走上街頭保護古樹的更多是出于情感上對“生長于斯”的城市風貌的不舍和對肆意破壞城市環境的憤慨與憂慮。在這些事件中體現的是多元價值取向與社會良善追求相互交融。
另一個更加惹人眼球的特色是理性、建設性和柔性的表達方式與一些夸張的、帶著些許冷幽默和適切視覺沖擊力的符號的結合。這樣的符號“突發奇想”般的運用,使得文章開頭列舉的畫面有著近乎行為藝術般的效果。不管是廣州的“口罩男”、南京的綠色帶,都投射出參與市民在集體發聲中對形象藝術把控。
最后要指出的是在這些市民集體行動中,參與者身份譜系的廣泛性,其中既有曾經的黨政高官,也有“裝備”著先進而潮流的網絡工具的80后甚至90后新生代;既有致力公益的社會志愿者也有在企事業中任職的白領。身份迥異的他們在面對公共事件時都勇敢地站在維護城市風范和市民權益的第一線,并發揮各自獨特作用:深諳體制內規則的老干部意見提得中情中理,懇切中不乏犀利。熟悉網絡工具的新生代,更是將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交互性在社會議題推動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市民精神:時代的呼喚
當下市民精神的興起,可以說是中國城市等待了千年的相遇,更是三種時代力量助推的結果。
其一,是我國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開展的時代背景。不難發現,幾乎每一項展現著市民精神的公共事件都是圍繞著城市規劃、產業轉移、環境保護這樣的城市發展重大議題展開。而深層次動因是,在城市建設中,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市民權益、福利保障的關系,如何解決好產業引進、市政規劃與環境及城市風貌保護等課題,如何協調好城市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經濟建設與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等議題。
其二,是隨著我國城市社會管理體制的逐步健全,政府對市民參政議政在態度上更為寬松在機制上更為完善。這與國家領導人的倡導是分不開的,溫家寶總理曾說過“我深知國之命在人心,解決人民的怨氣,實現人民的愿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正是有這樣的高層應允,普通市民在現有的政治框架下才有了獨立表達意見的空間。另一方面,我們注意到,市民精神發育最充分的地方往往是經濟社會發展狀態處于國內前沿的城市,在廣州、廈門這樣開放度較高的沿海城市,當地政府對市民議政監督的態度也較為開明,而相應的機制在與市府與市民較良性的互動中逐漸建立形成。在廣州,2009年以來伴隨著對垃圾場選址、地鐵規劃等一系列公共議題市府、市民與媒體之間的爭議、互動與博弈,一套較為成型的市民表達意見機制和市政溝通平臺逐漸搭建起來。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牛鳳瑞老師指出市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標志著我國一些城市社會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階段,他認為政府只有在決策過程中廣泛聽取民眾意見,才能保障政策的可行性與廣泛代表性。
其三,是在城市化進程中較為先行的大中型城市,城市中產階級逐漸壯大,參與公共事務的意愿和能力逐漸增強。雖然在中國的國情和語境下,中產階級還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名稱,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諸如廣州、上海、北京、南京這樣的經濟社會規模超大型城市里,受過良好教育具備相應文化素養,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空暇時間,關注城市公共話題且有參與欲望的新興市民階層正在壯大。從素養上看,他們有著更強的參與意識,更容易接受新鮮的觀點和理念而較少有歷史的包袱;從價值觀上看,雖然訴求較為分化,但理性表達和柔性參與是其主流。從技術上看,他們能更熟練的運用網絡工具,而如博客、微博等時尚網絡媒介不僅成為思想交流的載體更是意見迅速傳播的利器。
積極、理性的市民精神是城市之所以富有獨特魅力和勃勃生機的靈魂所在,也是城市之所以在千年前被先哲們視為“充滿著自由空氣的土地”而在當今成為創新源泉的原因。在這個市民精神之花于爭議中、于行動中、于勇敢的堅守中成長的春天里,我們期待著鮮花爛漫的城市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