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關注、報道社會新聞事件的媒體記者,將筆觸由外轉內對準了行業本身。近年來,出現了諸多取材于新聞界的作品,作家出版社推出海巖、凌云的《獨家披露》和丑丁的《新聞人》,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任相君的《一不小心做娛記》,2010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和大眾文藝出版社先后推出同名圖書《記者圈》,2011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又分別推出同名圖書《女記者》……為何此類圖書受到讀者的密切關注,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人士。
《新聞人》的創作靈感,源自丑丁離開媒體行業之后。那段時間,她開始第一部長篇《穆斯林的莊園》,在即將完成的時候,有朋友問她下一部的寫作計劃,她突然有了一種沖動:要寫一部跟媒體有關的長篇。《新聞人》是一部表現時代精神的長篇小說,此書出版時,報刊改革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新聞人》成了現代報業改革的眾生相和啟示錄。 丑丁認為,此類圖書的集中出現,和社會大眾對新聞的需求以及對新聞人的關注有關,新聞的真實越來越多受到質疑,新聞人的操守越來越多受到質疑,媒體的監督越來越多受到質疑,部分媒體人感覺到在夾縫中謀求生存,尷尬無比。大眾對此有好奇,這成為圖書市場的一個關注點并不奇怪。
“小報記者應該是寫實的,超寫實,又超現實,不同于活在體制內的大報記者,他們的生活有種未知的神秘。”長篇小說《女記者》原名《小報記者》,曾發表于《作家》雜志長篇號,文化藝術出版社以“最具新聞價值”的文學作品、最有文學意味的記者小說、新聞系女生最生動的枕邊教材,美女作家扛鼎之作”重磅推出此書。作者馬小予說:“作為一個記者,有時是想說真話,但迫于要吸引眼球,不得不夸張、扭曲了,這是全球媒體的通病。在平常接觸與采訪過程中,我見到的一些‘后現代’在生活中既上進又努力,盡管他們心里確實是在思考著生活的空虛。”
《記者圈》(大眾文藝出版社)的作者妙紅是中國最早一批網絡寫手,國內新聞界獨具影響力的體育評論人和資深記者,《記者圈》(南京大學出版社)的作者肖經棟也是資深媒體人,該書是他積累10年的行業經驗首次披露記者群體生態圈著作。作家出版社編輯劉英武認為,媒體本身是敏感的行業,作為新生事物的承載體,觸碰的是新涌現的敏感人物和事件,現實性非常強,取材于媒體或媒體記者寫的圖書,具有一定的敏感度,為讀者所關注,也有市場空間。
記者著書算不得新鮮,但是為何他們尖銳的筆觸如此相對集中地紛紛對準行業內?評論家興安認為,現在的媒體對于社會的重要性加大,媒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一些內容大報不敢報道,只能在小報上發表。不管是市場經濟還是非市場經濟,媒體都會有不正常的現象,這就是隱藏于背后的利益鏈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