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主干道車流巨大
支招——首保主干道暢通
在對重慶交通狀況了解的基礎上,從早上7時30分起,新加坡兩位專家就開始按照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為其準備的考察線路,進行實地感受。
一圈下來,兩位專家提出了一些直觀感受和建議:“主城核心地區有很多斜坡,這是天然造成公路慢下來的因素”;“城區道路毛細血管不發達,壓力全部集中到主干道上”;“城區主干道沿線單位開口太多,出口都在主干道上”;“橋梁、隧道在高峰時段易成為交通瓶頸”。
兩位專家介紹,在新加坡,主干道的暢通,是交管部門首要保障的重點。在新加坡,從20世紀70年代起,土地利用與交通建設長遠規劃就被納入國家總體規劃。無論是一個地區還是一條道路,概念規劃都在40-50年,一旦規劃確定,就不可觸碰,三天兩頭開挖的現象更是不會出現。
除此之外,為保障道路暢行,新加坡還開展了在核心區域等主要干道征收“擁堵費”的辦法,以調劑交通流量。首先,交管部門會設定干道的理想車速,與實時監測的車速進行對比。一旦實時監測未達到理想測速,則顯示該路段擁堵,將收取“擁堵費”。
“擁堵費的收取目的并非為了收錢,而是為了調劑、平衡干道車流量。”微循環專家、現任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交通管理署經理曾華杰先生指出,經過實踐發現,通過該項舉措,能夠引導約30%的車主改變出行習慣,而不是一窩蜂在主干道上扎堆。
考察:私家車堵 公交車空
支招——讓市民愛上公共交通
早上8時許,渝中區七星崗正是交通高峰時段。公路快車道上,一輛接一輛的私家車在緩慢行駛;而最右側的大型車道,一輛接一輛的公交車駛過,不少公交車的車廂內顯得空空蕩蕩,車上乘客連座位都還沒有坐滿。
這讓考察路過的新加坡專家略顯驚訝。因為目前在新加坡,已有超過63%的市民,出行全部依靠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私人汽車。
“我們認為,增加的出行量應主要由公共交通消化。”現任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規劃署高級交通規劃師的王莉達女士說,新加坡國土資源有限,為鼓勵公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政府主要采取“推拉”政策。
王女士介紹,“推”就是提高使用私人交通工具的成本。譬如,新加坡居民購買新車必須先向政府申請,投票購買一張有效期為10年的“擁車證”。“擁車證”價格通過每月購車者投標決定。
10年期滿后,車主無論繼續用車還是另購新車,都必須另外支付費用。此外,購車者還必須繳納附加登記費、路稅、進口稅等。
除了提高使用私人交通工具的成本外,新加坡政府還不忘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吸引力。這就是“拉”。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換乘站,不僅是交通樞紐,還是消費樞紐,樞紐配有電影院、商場、餐飲等,舒適性很高,滿足了乘客的所有需求。
新加坡設有專門的巴士專用道,即使單向三車道,都能拿出一個車道作為公交車專用。新加坡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時間僅為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時間的1.7倍,還設有巴士優先道、優先信號燈等。
考察:有的綠燈只亮5-10秒
支招——設信號燈要因地制宜
在座談會上,曾華杰先生談到在考察中發現的一個小細節。在路過新牌坊某路口時,曾先生發現一條轉彎道的信號燈周期,紅燈周期有80—90秒,但綠燈周期只有5—10秒左右。
“周期方面或許還有些空間。”曾先生說,理論上10秒鐘可以通過3至4輛車,但實質要看地形、車型等具體條件限制。按照新加坡的經驗,在調整路口的信號燈時間時,不僅要考察該路口車流量、路口地形,還要注重考察通過該段道路的車輛車型,是重車多,還是小車多,這些都是調整信號燈時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