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許多鄉鎮遺存的老房子、老街區、老城墻,古樹古橋,既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珍貴難忘的城市記憶。隨著農村深度城市化時代的到來,農村的現代化改造,軌道交通的建設延伸,一個個居民住宅區平地而起,大面積動遷基地建造,工業園區的開辟,那些鄉鎮遺存的大批老建筑、老房子、老宅基紛紛讓路或者動遷,怎樣來保留城鎮彌足珍貴的文化記憶,已經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是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下形成的,是代代累計慢慢沉淀下來的。2005年劃定的市郊30個歷史文化風貌區,都是坐落在市郊的古鎮和古城遺址,現只過了短短5年多時間,再回頭來看,這些古鎮上的老宅老屋,老街區和古橋古樹是什么樣子?許多已時過境遷,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居民,現代樣式的住宅群,所謂“地標性”的建筑物,或者是雖然經過修繕保留下來的老宅老街老房子,但和人們記憶中的歷史模樣已相去甚遠,古鎮的特色、老街的文化記憶逐漸淡化退去,有的已經全部改造動遷,變了樣子,實在令人嘆息和遺憾。
有的老街全部成為商品一條街;有的古鎮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建成各類都市化商業輔助設施,破壞了古鎮街道空間原有的協調感,風貌整個被顛覆;有些建造在古鎮老街上的博物館、紀念館,一味的為建而建,淹沒在嘈雜的商業設施當中,失去應有的人文韻味,忽視古鎮整體形制的開發設計;有的原來流淌古鎮的河流被填平成了馬路,古鎮風貌因河流的缺失而蕩然無存;有的古鎮景觀被破壞,原有的古樹消失得不見蹤影。凡此種種,都是城鎮開發建設中急功近利,喪失文化傳統底蘊的浮淺反映和表現。
城鎮的古樹古橋、歷史情感、人文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都是在文化記憶中延伸。規劃專家告誡說,在城市建設中,重要的歷史和文化遺產要特別注意保護,它是一個城市和民族的文化脈絡直接體現。
城鎮的文脈是城市的文化傳統,著名學者葛劍雄曾經說過,“為延續文脈著想,一座城市需要保留最低限度的古物舊物,才能保持城市的歷史記憶。因為這些曾經是城市多數居民的住所或活動場所,也是當時的文化和傳統賴以存在和延續的物質基礎。如果讓城市的后人僅僅憑著文字和圖像去想象,大多數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動的歷史,留下深刻記憶的”。
無論是古鎮的石拱橋、銀杏樹、還是老街的彈硌路、老房子,都是一座城市不可遺忘的“文明碎片”,文化遺產不是城市發展的絆腳石,而應該讓它們風華再放,成為社會大眾的共同記憶、公共財產。只有通過城市文化記憶這條路徑,我們才能把握生存的歷史之根,才能清楚的梳理城市的人文機理,才能找到自己心靈的家園。
上海5000年歷史的春申文化脈絡,農耕文化底蘊的遺跡,鄉土文化的昨天,所有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是在保留的基礎上才能夠得以傳承、延續和繼承發展。現在緊要的事情是保留保留再保留,珍惜珍惜再珍惜,不開發不要緊,開發就要有思路、有保留,沒有保留的開發就毀掉了記憶,破壞了歷史原樣。所以鄉鎮規劃建設中,一定要堅持原生態的標準,把握好其原汁原味的特性,以負責任的歷史要求做好農村城市化改造的每一步,特別要注重鄉村那些具有代表性、瀕危性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
我們要記住的是,文化的影響是人類最重要的影響,所有資源都是有限的,而唯有文化資源是永遠不會枯竭的,文化缺位的發展,不可能是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留住文化記憶,就是尊重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的進步既然須臾離不開文化記憶,就讓我們尊重城市發展的規律,千萬不能以鄉鎮的“大拆”去換取城市的“大建”,要在保留記憶的過程中去推動農村今天大面積的改造,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