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8.84萬,這是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得出的桂林市總人口數。
7月18日,市統計局公布了桂林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這些數據顯示:桂林已步入老齡社會,桂林人口自然增長率在過去10年降低了一半,桂林男女比例差距正在縮小……
看似乏味的數據,其實真實反映著桂林目前的城市狀態和未來的發展軌跡。解析這些數字,可以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做些梳理,并對未來生活進行謀劃,這也正是人口普查的價值所在。
桂林仔找老婆仍不易
剛過完28歲生日的桂林小伙李龍齊,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微博名為“80后光棍”。最近,他每個周末都去相親。
相親的過程,讓這位“80后”小伙明白一個道理并且為之苦惱:想在桂林找個老婆真不容易,只有女孩“挑”他,還輪不到他“挑”別人。
而現在女孩子“挑”人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挑身高挑相貌,對經濟條件也有苛刻要求。李龍齊工作還不到5年,“有車有房”的擇偶要求讓他自尊心很受挫,只能看著那些同齡女孩投入那些有經濟基礎卻稍微年長的男士懷抱。
李龍齊的苦惱,其實也是很多“80后”男人的苦惱,在他們“找老婆難”的尷尬現實背后,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
專業上,把這種女孩子與同齡男孩婚配難的現象稱為“男性過剩的婚姻擠壓”,歸根結底是由男女性別比例失調造成的。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桂林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45.66萬人,占51.74%;女性人口為229.14萬人,占48.26%。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2.02下降為現在的107.21。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人口性別比正常比值范圍在102-107之間。從這個意義上說,桂林男多女少現象正在緩解,也趨于正常。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現在桂林的適齡男青年找老婆要比以前容易。
實際上,性別比下降更直觀反映的只是人們生育觀念發生的積極變化,顯現的是男女平等。而影響結婚問題的性別比例卻不是“總人口性別比”,而是“出生人口性別比”。
據了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出生性別比開始出現失調,進入90年代之后越來越嚴重,人口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性別比指數高達118%。
在出生性別比上,桂林的情況與全國并無太大差異。
如今,隨著“80后”一代進入婚配年齡,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問題凸顯,突出表現為男多女少。像李龍齊這樣的適齡男青年不容易找到結婚對象,其實就是20多年前嬰幼兒性別比例失衡的反映。
這樣的出生性別比例失調,不僅關系個人的婚嫁問題,也帶來各方面沖擊。
比如,當一部分“80后”男青年因為找不到同齡組的對象,就只能到“90”后這樣的下一年齡組中去找。如此循環,就形成男性初婚年齡推遲,女性初婚年齡提前,夫妻年齡差異可能在五六歲之間,甚至更大,而“老夫少妻”現象將會越來越頻繁。
第二個沖擊是,由于“女少男多”,會促使女青年無形中提高與同齡男青年的適婚條件。
而在未來一二十年里,這種女少男多現象還可能造成男性勞動力過剩,使男性勞動就業變得困難,隨之產生就業性別擠壓,并產生一定量的無法就業男性群體,他們將成為在擇偶上特別困難的人群。
養老難題期待破解
與其他城市一樣,桂林市上世紀80年代初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以來,人口增長模式很快從過去的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過渡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
其間,城市人口總量增長速度放緩。拿桂林來說,全市總人口10年間共增加了15.56萬人,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32%,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減少了一半多。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末,桂林市就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
這一次人口普查數據則顯示:桂林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70.13萬人,僅城區老年人口就達到10萬人。與10年前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年齡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85個百分點,桂林市老齡化趨勢已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市民陳先生夫婦都是上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獨生子女,今年6月成婚,4位老人的養老問題成了小兩口心里的一塊石頭。陳太太說:“要在生活和精神上同時照顧4位老人,我們哪有這樣大的精力?”
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而我國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程度顯然比發達國家要高得多。當老齡化“突如其來”時,傳統的居家養老方式正面臨嚴峻挑戰。
現實要求,年輕人必須要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照顧家中老人?!霸趶V大農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面臨經濟供養和生活照料的雙重壓力。”市老齡委負責人告訴記者。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那就是“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正在不斷增加,他們中很多人是“未富先老”,生活相對貧困。
據市老齡委不完全統計,桂林市獨居或夫妻兩人生活的老年人在20萬左右,占全市老年人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按照全國失能老人數量在全國老人數量中所占的比例推算,桂林市僅城區的失能老人,其數量至少有2萬。
雖然這些老人大部分吃穿有保障,但由于長期獨守“空巢”、精神上缺乏交流,生活上缺乏照顧,不僅非常孤獨,而且很容易發生意外。特別是那些體弱多病的“失能”老人,一旦突然發病,往往無從應對。
記者從市民政局福利事務科了解到,目前市區的養老機構只有3027個床位。這意味著,大部分老人的養老重擔,還是落在家庭上。
一系列數據,都反映出桂林市老齡化加快的社會特點,這種老齡化趨勢,對政府發揮服務功能、給予更積極的幫扶和引導、健全社會養老機制、滿足老年人需求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留住人”將成挑戰
近年來,桂林市城鎮化、工業化速度不斷加快,中心城市就像一個吸盤,吸引農村人口不斷涌入。
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桂林市“吸納”的人口并不多。
按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桂林市總人口為498.84萬人,10年間共增加15.56萬人,但常住人口為474.80萬人,只比10年前增加了2.82萬人,那這增加了卻沒有“常住”的10多萬人口流動去哪了呢?記者了解到,這個數據,代表的是那些外出務工、經商或學習的人口。
29歲的劉一飛是臨桂兩江人,2007年開始離開農村的土地到市內做了4年木工,雖在業內小有名氣,但月收入也就在2000元左右,而且他覺得自己始終沒能融入這個城市,不滿足于現狀的他,帶著技術到了廣東。
不到半年,他就在東莞一家企業升為班長、組長,月薪達到5000元,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他告訴記者:“誰都不想離開家鄉,但到了廣東才發現,這里讓人視野更開闊,機會更多?!?
城市化的過程,是部分農村土地變成城市用地的過程,更是農民變身為市民的過程。城市化的真正標志是進城農民有充分的就業機會和完全的市民權益,但在一些地方,土地城市化了,人卻沒能市民化。
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往往能提供更廣闊的就業和發展空間,其城市化的生活,對來自農村的打工者更有吸引力。
桂林的鄰居,柳州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其全市總人口為355.44萬人,常住人口卻有375.87萬人,多出了20萬人。數據表明,柳州不僅讓許多柳州人打消了外出務工的念頭,甚至還吸引了外地勞動力。
記者還注意到另一組數據,在桂林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9.01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2.82萬人,這表明,桂林高素質人口在明顯上升。因此,桂林如何增強自身吸引力,留住我們自己的這些高素質人口,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所必須正視的問題。
廣西大學2011屆畢業生羅蕭蕭是全州人,他最近正準備到深圳一家銀行實習,目的是打好今后工作的基礎。“還是想往那邊去,就算不能留在銀行,也好在那邊找其他工作。”他說。
他說,與他同讀西大的一些桂林籍同學,都想畢業后到大城市就業。在他們眼中,桂林就業渠道偏窄、待遇偏低,他們對回家鄉就業有一些顧慮。
人口普查的數據已經提醒我們,城市化,不僅僅是漂亮的外表,而更要有城市化的內涵,特別是要有充分吸納就業的能力。
目前,桂林市正在建設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臨桂新區的建設也已露出雛形,未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業保障將會出現,或許,那里將成為桂林吸納人才的一個新的吸引點。
“特大城市”值得期待
城以人興,所以,人口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在2015年把桂林中心城區建設成為特大城市。
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桂林市五城區常住人口為97.5638萬人,已經非常接近特大城市的百萬人口標準。
人口的增加,為桂林積蓄人力資源和帶來發展契機的同時,也給城市的發展規劃帶來了新的挑戰。事實上,即使一座城市人口超過100萬或150萬以上,都還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城。
因為,人口集聚只是一項硬性指標,大城市還需要很多軟性指標。
市政協委員覃麗青介紹,一座大城市必須要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使生活其中的人能享受到更宜居的環境,換言之,城市不僅要能提供“崗位”,更要能提供“床位”。
這就意味著,城市的建設必須圍繞人而不是圍繞物來發展,也就是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氨热缃煌?,過去判斷一個城市的交通好壞,是看汽車暢通與否。而今后的標準應該轉移到乘車的人身上,得以人們到達目的地的過程是否通暢為標準?!瘪惽嗾f。
同時,由于規模效應,大城市里不僅基礎設施的利用率要更高,而且還要能集約使用資源。在經濟效益方面,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積是中小城市的1/6,單位土地產出率卻應是中小城市的40倍。
目前,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桂林老城區的人口密度在進一步加大,不足100平方公里的老城區,不僅無法滿足漓江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更無法滿足實現大城市目標的要求。
而臨桂新區的開發建設,恰是適應桂林城市人口增長的最好途徑。
但也必須認識到,要為這座即將形成的特大城市做好準備,還必須有長期投入的思想準備,需要有意識地在交通、建設、園林、環保等方面,努力去打造一個適宜人居的城市載體。
“靠主觀分配或者硬性劃分肯定不是最好的辦法,不斷完善城市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才是最有力的途徑。因為,適宜人居的好環境自然會對人口的遷移產生吸引力。”覃麗青說。
短評 未雨綢繆應對人口結構變化
陸汝安
人口不僅僅是一個數據,而且是一個包含了很多信息的載體。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
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可能更關心男女性別比例。依照目前桂林的男女性別比例以及其趨勢來說,桂林男人討老婆看來會越來越難。我們過去常常戲稱老夫少妻是“老牛吃嫩草”,但在適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性擇偶日益現實的今天,這種現象會越來越成為常態。
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則更關心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他們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誰來照顧他們?顯然,社會化養老將是必然的選擇。
對于商家來說,人口結構的變化,是會帶來消費結構變化的。誰能在這些無聲無息的變化中先人一步嗅出商機,誰就可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獲得“紅利”。
而對于決策者來說,如何順應人口的變化未雨綢繆,在宏觀決策層面及時做出調整和應對,則是關系到桂林未來發展前景、關系到500萬桂林人福祉的大事。
在已經發生的人口變化和即將到來的人口變化之前,我們可以選擇的發展途徑其實已很清晰———
一是發展臨桂新區,做大做強桂林。
事實上,要帶領500萬桂林人、100萬市區人口走上和諧發展之路,現有的老城區已不堪重負。而一座功能完善的新城,在產業承接、人才吸納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發展臨桂新區,并非僅僅把強勢資源集中在這個地區,而是通過搭建一個新的城市平臺,承載起大桂林的未來宏圖。
二是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
桂林還有龐大的農業人口,在城鎮化大趨勢下,如何將進城的農業人口變成真正的城鎮人口,使他們能夠享受城市待遇,這是桂林乃至所有城市在新時代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只有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結構,才能實現勞動力的有效配置,延長桂林的“人口紅利”期,從而使桂林的現代化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