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 董建華:經濟與生態雙贏
近年來,中國政府下了大力氣,扎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的環境保護。提出到2020年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和政策措施,制訂了實施節能減排綜合性的工作方案,這些措施包括了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進林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
過去的30多年,中國經歷了世界矚目的高速的經濟發展,同時我們也付出了代價。痛定思痛后,中國意識到必須走一條經濟與生態雙贏的道路,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當前,一場綠色變革正在華夏大地展開,在這場變革中,中國社會各界付出了卓絕的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無論是在環境保護、再生能源、生物能源、二氧化碳儲存和沙漠綠化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資源,并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近期,經濟逐漸顯現出綠色。但是,我們也要清楚看到,中國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可以預見的困難、風險和挑戰。
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匡迪: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
我們國家建設生態城市面臨幾個主要問題:一是環境嚴重污染,生態服務功能普遍下降;二是能源消耗增長迅速,利用效率低下;三是防災減災體系脆弱,城市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四是大城市交通堵塞,汽車尾氣、噪音污染嚴重;五是片面追求高、新、奇,城市傳統文化特征缺失。
對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幾點思考:首先是總結30年來城市化歷程的經驗教訓,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二是大中小城市將進一步優化組合,一批以大城市為中心的中小城市密集區,將會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步出現。三是我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文化積淀深厚,城市發展必須傳承歷史文化,切忌照搬照抄,千城一面。四是城市化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循序漸進,統籌兼顧,城鄉共同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解振華:鼓勵低碳發展
今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對于促進我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綱要》的任務,促進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我們將采取以下舉措:
一是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二是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實現結構節能減排;三是實施節能、環保、減碳重點工程和釋放工程,實現技術節能減排;四是開展節能減碳行動。在農村、商店、機關、學校、社區等開展全民節能行動,在工業企業開展節能減碳行動;五是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產出效果;六是加快低碳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科技支撐的能力;七是完善相關經濟政策,促進節能減排;八是扎實推進低碳試點;九是增加森林碳匯;十是創新體制機制,健全節能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
目前,有關部門研究出臺鼓勵低碳發展的政策,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并創造條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英國前首相 托尼·布萊爾:發達國家要分享知識技術
在中國南部最近幾年出現的極端天氣事件,也說明了我們必須要增強城市的適應能力,以便能夠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的不良影響,這就包括我們對新技術的投資,同時也包括城市規劃者對城市基礎設施變得更加可持續性,同時更可持續的提供水資源和污水的處理。城市也必須要學會怎么樣來增強他們的風險和危機管理能力。為了實現這一點,發達國家需要分享他們的知識、技術,甚至應該提供財政的支持給發展中國家。低碳和綠色的發展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只有它才能幫我們解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我們已經有很多的工具、技術可以使用,來實現低碳的轉型,在這樣一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當中是可以實現的。但是,為了實現這樣一個最終目標,我們希望政府提供一些激勵措施,可以使得創新繁榮起來。為了實現這一點,合作是關鍵。公司部門的合作,政府和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都是必須的。
愛爾蘭前總理、愛中合作理事會終身名譽主席 伯蒂·埃亨:環保和經濟發展相結合
我們其實有很多的技術創新是可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比如有些產品可以增強循環能力,另外有一些整合的創新方案也可以在工業中得到實用,還有一些能效高的技術,比如可再生能源,在教育和工業之間形成聯盟方式,其他使用現代的科技手段來實現創新,都是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有很多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以及服務。
如果我們要想使得我們的星球發展更加可持續,必須做到以下工作:首先,必須幫助政策制定者分析和了解所有大的發展趨勢。第二,要消除在生態創新中的障礙。三是幫助我們的社會將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破壞脫鉤,也就是在保證環境的同時發展經濟。另外,也要使消費者了解到他們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在全世界,我們都需要能夠將環保、需求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在區域一級也有很重要的責任。我們在國家、國際級別上都有必要采取重要的行動。這樣,我們就可以減少碳足跡,使我們的未來的子孫萬代能夠享有福分。
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貴州省人民政府省長 趙克志: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貴州的基本省情是,山多地少水缺,發展速度慢、發展方式粗放,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我們既要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又要盡快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點:
第一,加速發展,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我們將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創造比其他文明更為豐富的物質財富。
第二,加快轉型,構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實現經濟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三,推動跨越,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小康建設全過程。我們將通過加速發展縮小與全國的差距,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實現增比進位;通過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帶動社會全面進步,使社會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
第四,改善民生,切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成果。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李干杰:探索差異化建設模式
過去幾年里,環境保護部組織開展了生態省市縣建設和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00多個縣市區開展了生態縣市區的建設,包括貴陽市在內的18個地方正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總的來看,生態文明區的試點建設初步實現了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初步實現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良性互動、良性循環的區域發展模式。
“十二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擴大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點范圍,在東中西部選擇試點地區,探索差異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在重點區域探索跨行政區域,選舉重點行業,開展轉變增長方式的試點示范,同時我們還將研究出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指標體系,建議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和模式,針對不同區域和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同階段的特征和特點制定相應的指標和標準,使試點地區能切實發揮示范作用,引領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