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對部分干部“不作為”行為進行公開問責處理,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市防汛辦主任姜鐵兵因未正確履行職責,對全市防汛排漬工作重視不夠,對東湖排漬不力,受到行政警告處分。姜鐵兵因此成為武漢市因“不作為”被問責的局級干部第一人。(7月29日《廣州日報》)
今年6月9日至24日,武漢市遭受了5場特大暴雨的連續襲擊,城區嚴重水浸點有80多個,部分地區水深達50厘米,“到武漢來看海”的調侃一度成為網絡熱詞。半個月內的幾場暴雨就使一個大城市變成了水鄉澤國,這給城市交通、旅游以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都帶來了嚴重影響。在大暴雨的考驗面前,城市管理的軟肋首當其沖,城市形象也遭重創。如今讓人稱道的是,武漢市沒有把城市受澇被淹歸罪于老天爺的不留情面,而是反躬自省掀起治庸風暴,向治水不力的官員“亮劍”。上級部門不僅給予武漢市水務局長行政警告處分,水務局副局長、水務局排水設施監督管理處處長、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等多名官員,也都受到了行政記大過、行政撤職、行政降級等處分。
治水官員因工作不力被問責處分,照理也在情理之中。武漢的治庸風暴、問責官員之所以受人關注,主要原因恐怕有三點:一是敢于動真碰硬。在對不能履職盡責的干部的處理上,不搞花拳繡腿,敢于摘除不稱職官員的烏紗帽。二是做到小題大作。在治庸風暴中受查處的官員,有的并不是因為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而是因為工作上的不作為、慢作為。對這些事涉“小問題”的干部給予查處,表明武漢市對干部的從嚴問責不走過場。三是增強危機感。當官不做事,或是想當清閑官,或是在崗位上混日子,在治庸風暴之下“好景”不再。武漢市讓不干事、不稱職的干部離職下崗,目的在于增強干部的危機意識,建立干部失職失責問責的常態機制。
今年以來,我國已有不少大城市像武漢市一樣受到了大暴雨的襲擊,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都在暴雨侵襲后變成了一座座水城,其城市管理、防汛排澇能力等都屢遭詬病。如今,武漢成為全國第一個向治水不力官員問責的城市,面對武漢這樣的問責模式,其它遭暴雨水浸的城市是否會有所觸動呢?而在觸動之后是否會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呢?這恐怕是人民群眾翹首以待的。
嚴厲問責治水不力的官員,“到武漢來看海”很有可能永遠成為“過去進行時”。但要是對大暴雨考驗出的種種弊端無動于衷、漠然置之,那么,“到××來看海”就很有可能成為“現在進行時”或是“將來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