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6月23日那場暴雨后,7月26日又一場傾盆大雨突襲北京城。不到一個小時,北京部分城市主干道成了一條條“河道”,部分城區公共交通癱瘓。
一場暴雨凸顯北京市政管理水平欠缺, 這早已不是第一次。最近幾年,在北京每次暴雨過后部分街道一次又一次變成“河道”的事實面前,北京相關職能部門所作的“雨太急太猛”、“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等解釋顯得有點蒼白。人們不禁要問:“排水不暢”問題難道無解嗎?這道硬傷究竟還要困擾北京多久?
其實,與之類似的又何止排水問題。7月5日北京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扶梯發生事故后,為排查隱患,部分地鐵扶梯停止運行,至今尚未開通。對此,有關部門至今仍未拿出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
按照國際慣例,地鐵站的扶梯都須按政府規定來設計和建造,其中首要的是須帶有安全裝置,如果出現不規則運行情況會自動停止運作。那北京地鐵站所配扶梯,在規劃設計和建造階段是否有管理部門的介入?眼下,北京部分地鐵站扶梯長時間停運,既給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政府有關部門難道不應盡快想辦法解決嗎?
還有一個勞民傷財的問題就是給馬路開“拉鏈”。沿著北京的大街小巷走一圈,細心的人不難發現,不少馬路“疤痕”累累,很多街道邊上都留下了被挖開過的痕跡。改造管道要挖,鋪設光纜要挖,安裝水管要挖……常常是一條新修的馬路,沒過多久就被挖開。
給馬路開“拉鏈”,既影響了街道的整潔和美觀,又浪費了大量人力和財力,還給周邊居民帶來諸多困擾和不便。試問,有關部門在修路之前,為什么不能提前做好統籌規劃?
早在“十一五”期間,北京市政府就曾提出要將北京打造成“世界城市”的宏偉藍圖。眾所周知,“世界城市”不僅要擁有一流的基礎設施,還應具備相配套的市政管理,尤其是能夠為市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而當下的北京,市政建設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市政管理也比較滯后,要成為“世界城市”談何容易?
萬丈高樓平地起。筆者認為,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不能停留在喊口號層面,要從“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上同時下功夫。當務之急是北京有關方面應該從基礎做起,在搞好統籌規劃的同時,切實抓好城市建設和市政管理的一個個細節,真正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便捷、和諧的宜居城市,那樣就離“世界城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