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曝浙江一中學被撤引農民下跪 記者調查撤并學校亂象
時間:2011-07-22 07:44:5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杭州7月22日電(“中國網事”記者)連日來,天涯論壇上,一個關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大洋鎮中學被撤并,引發農民下跪請愿的帖子受到網民高度關注。貼中稱,該鎮唯一的優質中學被撤并,導致數百學生被迫到60里外的鄉鎮求學。村民情急之下攔下一輛新聞采訪車,集體下跪,哭求記者為民請命。
大洋鎮中學究竟如何?該校因何撤并?村民下跪請愿究竟有沒有道理?教育部門這樣做到底如何考慮?近日,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專程奔赴大洋鎮進行調查。
【核心網事】鄉鎮中學被撤并引發農民下跪請愿
近日,天涯社區中一篇名為《麗水縉云縣大洋中學要撤,孩子們怎么辦?》的網帖,引發廣大網民高度關注。帖中稱,地處深山腹地的經濟欠發達革命老區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大洋鎮上唯一的中學,也是一所教學質量不錯的中學――大洋學校初中部近日將被撤并,數百學生需去60里以外的鄉鎮求學,村民情急之下,攔下一輛該縣新聞采訪車,集體下跪,哭求記者為民請命。
該帖一出,立刻受到網民高度關注。僅一周時間,在新浪微博上,一張數十人跪地的照片被轉發超過5萬次,評論超過1萬條。網友lcllcl3說:“看到風雨中那幼小的身軀走幾十里的山路,讓我情何以堪!!”網友“青銅寶鼎”說:“為什么要拆?是看中了地嗎?”網友“兔子就吃窩邊草”說:“大洋是山區,冬天非常冷,都是盤山公路,這樣的冰凍和雪天,讓十三四歲的孩子怎么回家?怎么去學校?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記者調查】撤并爭議折射“學校撤并風”亂象 撤并后導致學生上學困難、陡增家長負擔
18日,“中國網事”記者前往大洋鎮核實采訪。該鎮離縣城39公里,全程為盤曲的山路,限速20公里,路寬不過三四米。
記者在大洋學校看到,這所學校校園環境比較好,教學樓是新建的,美觀漂亮。這么一所在山區算是非常好的學校,從表面實在看不出有任何撤并的必要。
由于地處大洋鎮中心村,這所學校接納了來自附近10多個行政村的學齡青少年。大洋學校初中部將并入的盤溪初中位于距離大洋鎮30公里的舒洪鎮,離縣城9公里。
而對于為什么撤并這所學校,縉云縣教育局15日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出三點撤并理由:一是原初中部規模偏小,班額人數偏多,整合后的盤溪初中將有42個班級的辦學規模,師資力量和學習環境會更優;二是撤并后,大洋學校將有空間為小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形成班額在45人左右的標準化示范性學校;三是將利用空余校舍為大洋鎮建一所省二級標準的公辦幼兒園。
但是,當地村民根本不認可這三點理由。
記者采訪時,數百位村民集聚前來,他們提出的反對撤并理由主要有五點:一是孩子上學遠,安全隱患多。村民王偉堅說,從大洋鎮到舒洪鎮有30公里,山路彎曲,尤其到了冬天,冰雪封路,交通安全難以保證;二是擔心教育質量。曾先后就讀于大洋學校和盤溪中學的一位學生說,大洋的學習風氣好,一些非大洋鎮所屬的學生,寧可不到就近的盤溪中學,而是跑到大洋讀書;三是家庭經濟負擔增加。村民王梅飛說,年均收入一兩萬已是鎮里比較富裕的人,在大洋讀書,家里只是多雙筷子,如果孩子外出讀書,生活成本要大大增加;四是不放心孩子住校。村民說,讀初中的孩子才十三四歲,正長身體,離開父母,誰能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負責?五是感情上難以接受。84歲的村民楊德進說,縉云素來重教,當年建校,村民自愿捐出良田50多畝,拆住房5間、挖祖墳30多穴,就是希望能在家門口讓孩子就近入學。
一位已經離開大洋學校的教師對記者說,這幾年農村教師在待遇、培訓機會等方面有很明顯的增長,而且大洋鎮非常重視教育,自己很想念在大洋的日子。
事實上,記者發現撤并大洋學校風波折射了當前一些地方興起的“撤并學校風”的一些亂象:
一是違反教育部規定的撤并校的原則,胡亂并校。教育部曾規定在實施撤并校調整前,要將調整方案向當地群眾公示,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認真做好解釋工作,并及時修改、完善方案,不得簡單從事,強行撤并。
二是僅從減輕政府教育負擔角度來實施撤并校,而完全不顧增加農民負擔。
三是“一刀切”撤并造成新的“上學難”。一些學校撤并后由于新校離學生所在地太遠,事實上已經造成了不少農村學生輟學,一些地方農村的輟學率直線上升。
【回應與反饋】當地教育局稱正在完善方案 專家呼吁“一刀切”撤并校歪風必須遏制
縉云縣有關方面在回應記者有關如何對待大洋鎮農民請愿問題時,當地分管教育的副縣長黃力量稱:投入上億元的縉云中學仙都分校(高中)將于2011年9月1日建成使用。這一龍頭學校的建成,“盤活了資產”,為全縣中小學的教育布局調整騰出了空間。縉云2011年計劃撤并16所學校,大洋學校的初中部是其中一所。針對群眾提出的盤溪初中教育質量低、學生周末上下學交通不便、群眾經濟負擔加重等問題,縣委、縣政府正在對調整方案進行完善,
一所農村學校究竟該不該撤并?我國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研究的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知輝教授說,撤并有其現實意義,但不應“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科學地進行布局調整。學校的裁撤、合并,既要考慮到區域內的人口數量、人口結構、經濟條件、地理環境,也要考慮到地方的文化特點、民族狀況、人口流動和產業結構等問題。不以人為本、增加農民負擔、不顧群眾訴求的胡亂“撤并學校”歪風必須遏制。
事實上,針對一些地方在撤并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早在2006年教育部先后發出《關于實事求是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切實解決農村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地區中小學生上學遠問題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要求“校園、校舍等辦學條件較好,又具有一定生源的學校,要盡量予以保留”,必須“避免因決策的失誤、工作簡單化和‘一刀切’造成新的學生上學遠問題的發生”。
而縉云縣撤并大洋學校初中部的做法明顯與教育部要求背道而馳。
據記者最新了解,為了“推進”并校工作,目前縉云縣專門組成工作組“做家長工作”,讓家長“簽名同意”并校。
一位在外打工的家長委托家人在意向單上簽了“同意”,但他在電話中對記者說:“我很希望孩子在家門口讀書,但優秀的老師都去縣城了,現在政府說要撤,我們該怎么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