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8年《戶口登記條例》確立城鄉二元分割,到2008年首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倡議的“讓中國的城市化造福全人類!”,再到2025年《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廢除就業參保戶籍限制,中國的戶籍制度在67年間既充當過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也演變為阻礙流動的“數字鐵幕”?。這場牽動14億人身份權益的制度改革,不僅是統計口徑的技術調整,更是治理權力、社會契約與公民權利的系統重構。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在深入研習《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暫停發布戶籍人口數據可能對新型城鎮化重點制度創新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一、身份證權益平等化
(一)?市民化激勵機制革新?
2、完善全國統一常住人口管理政務平臺,逐步將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范圍?。
(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推行身份證“擴權賦能”改革,建立以居住年限和社保繳納為基礎的分級賦權體系,實現從“戶籍人口特權”向“常住人口普惠”轉型。
二、土地要素市場化
(一)?建設用地高效配置機制?
2、構建城鄉統一土地交易市場,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釋放農村土地要素價值?。
(二)?宅基地與承包地權益保障?
深化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建立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市場化退出通道,確保“帶權入城、自主選擇”的財產權益實現路徑?。
三、融資體系多元化
(一)?財政支持體系優化?
2、創新專項債、PPP模式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軌道交通、智慧城市等基建項目?。
(二)?綠色金融工具創新?
發展基礎設施REITs、碳中和債券等新型融資工具,構建“低碳投資-生態補償-碳匯交易”的閉環支持體系?。
四、住房供給分層化
2、?特大超大城市試點突破?:推行“共有產權+租購同權”制度集成創新,通過產權比例動態調整實現住房權益漸進式獲得?。
五、生態治理系統化
2、創新流域生態補償制度,通過碳排放權交易、橫向轉移支付實現生態功能區價值轉化?。
六、產城融合協同化
2、?人口流動與產業升級共振?: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全國學分銀行,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向智能制造、現代服務業領域有序轉移?。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