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澆出“大城市病”
時間:2011-07-13 12:52:33
來源:天津網
幾年前,記者曾經在國際車展上看到一款水陸兩用概念車,當時認為這車沒有量產前景,但幾天前北京一場暴雨凸顯出這種水陸兩棲車的作用——它可以直接游過被幾米深的積水淹沒的橋區。
雖然這只是個幽默,但北京、武漢、杭州、上海近期遭遇暴雨時,道路嚴重積水、部分軌道交通進水、漏雨乃至停運等現象暴露了大城市應對強降水能力的不足。而從預警機制、應急機制的角度反思,預警缺乏針對性、應急缺乏有效性、小汽車過分依賴環路交通、公交脆弱不堪等“大城市病”,在暴雨面前暴露無遺。
保障新建同時 加強抗災能力
在北京23日下午的那場強降雨中,有電臺主持人呼吁市民優先通過公交出行,這本是好意,也是面對極端天氣時為降低路面交通流量保持通暢做出的理性選擇。然而實際情況是,當時北京地鐵13號線、亦莊線、1號線等三條地鐵線被迫維持區間運行,地面76條公交線路受到影響,其中34條運營線路無法正常行駛。這意味著選擇公交出行的市民很可能被困,或者不得不臨時改變線路或改為步行。在北京這樣大的城市中,在強降雨的背景下,那種窘境可想而知。
其實近些年,公交優先戰略已經成為北京等大城市交通規劃的核心。但是,公交優先戰略最重要的前提是公交安全、公交可靠和公交準點。遺憾的是,在暴雨的考驗中,諸多大城市的公交尤其是地鐵軌道交通的優勢沒有凸顯出來。如果在一場遍及全城的大擁堵中,路面公交不堵,地鐵軌道暢通,公共交通的威信度一定會在出行人心中大幅提升。從這個角度看,北京等大城市還要在公交建設上投入更多力量,不但要保障新增軌道交通、公交車道等的里程數,對公共交通抗擊強降水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要加大投入。
自駕車轉公交 剝奪避險權利
根據前不久公布的緩解北京城區交通擁堵第八階段工作方案,遇有惡劣天氣等可能引發嚴重交通擁堵的情況,將適時采取重點交通擁堵路段高峰時期機動車單雙號行駛措施。23日的強降雨應該算是惡劣天氣,但是在那天晚高峰進行單雙號限行真是最佳選擇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意味著幾百萬人(單號或者雙號車主及乘員)要被迫轉為公交出行。而脆弱的公交能否盡職地承擔這些轉移運量尚不得而知。而到底是車多引發擁堵,還是城市基礎設施面對惡劣天氣時存在缺陷、政府部門應急能力不足引發擁堵這又如何厘清?更重要的是,人們在這種極端惡劣天氣中開車出行帶有避險的合理性,剝奪這種權利合法嗎?這不容回避。
預警信號背后 關注實際隱患
記者注意到,從23日15時左右開始,北京市有關部門在短時間連發3道預警信號:15時15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雷電黃色預警訊號;16時10分,北京氣象臺再次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信號;緊隨其后,北京市又發布地質災害黃色警報。拋開這些預警的有效傳播力如何不談,人們其實更關注“藍色”“黃色”抽象符號背后的實際隱患可能:例如,北京主要橋區的積水深度,城區井蓋被反涌推開的可能性等。
媒體報道,23日由于瞬時雨量過大導致井蓋發生反涌,兩名推車男子落入了水流湍急的排水井中,目前遺體已經被找到。對此誰應當負責?目前,沒有聽到哪個部門的道歉聲。而相關部門該不該賠償?這些都是人們高度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