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中的城鎮化戰略
全面小康的陽光照亮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的每一個角落,14億多人民、56個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中的城鎮化戰略時如何體現的呢?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大地上城鎮寥若晨星、衰敗破落;今天的中國,城鎮繁星璀璨、繁華時尚。
中國經歷了世界近現代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從1949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0.6%提高到63.9%,城市數量由132個增長到687個,建制鎮數量由2000個增長到2.1萬多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厚重雍容的歷史古都、典雅精致的文化名城、類型迥異的特色小鎮,星羅棋布,城城不同,風景各異。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形成了面積龐大、人口眾多、聯系緊密的城市群,成為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提升了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中國基本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都市圈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中“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這一篇章中,分別從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兩大方面闡述了我國的城鎮化戰略。詳見以下文字:
城鄉融合發展
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城鄉統籌更加協調,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三農”突出問題不斷解決,城鄉分割逐步打破,城鄉聯系顯著加強,城鄉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在小康社會建設中,農村與城鎮雙輪驅動、相輔相成、齊頭并進。
鄉村走向繁榮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目標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農民有了自己的專屬節日。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經濟轉變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農村多種功能不斷拓展,特色生態產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推動鄉村產業走向全面振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硬化路、動力電、4G網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物流水平穩步提升,快遞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并加快“進村”步伐。越來越多的農村實現水源凈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潔化、人居環境美化(專欄9)。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加快推進,廁所革命成效顯著,鄉村建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許多曾經的偏僻窮困鄉村,如今舊貌換新顏,村如公園、戶有花園,成為農民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農村徹底掃除青壯年文盲,九年義務教育全面鞏固、質量持續提高,人口素質顯著增強。健康鄉村建設全面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健康水平和人均壽命大幅提高。從農家書屋、文化禮堂到健身廣場,農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農民的開放意識、創新意識、科技意識、法治意識、市場意識等現代觀念顯著增強,簡樸節約、綠色環保、講究衛生等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新追求,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社會風尚廣泛弘揚,既有鄉土氣息又有現代時尚的新時代鄉村文明新風正在形成。一個個山清水秀、文明和諧、宜居宜業、欣欣向榮的美麗村莊正漸次出現在中國大地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不斷實現。
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大地上城鎮寥若晨星、衰敗破落;今天的中國,城鎮繁星璀璨、繁華時尚。中國經歷了世界近現代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從1949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0.6%提高到63.9%,城市數量由132個增長到687個,建制鎮數量由2000個增長到2.1萬多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厚重雍容的歷史古都、典雅精致的文化名城、類型迥異的特色小鎮,星羅棋布,城城不同,風景各異。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形成了面積龐大、人口眾多、聯系緊密的城市群,成為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提升了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中國基本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都市圈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城市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水、電、路、氣、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發達,城市運行更加安全,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專欄10)。就業機會更多元、更公平,教育資源更優質、更均衡,醫療體系更完善、更先進,購物、出行更智能、更便捷,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體育館、文化館、影劇院量質齊升,全民閱讀活動、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公共文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加快發展,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更普惠、更優質、更精準,人們多姿多彩、更高層次的追求不斷得到滿足。白天的城市車水馬龍,夜晚的城市流光溢彩,夜市、夜間演出、深夜書店、燈光秀、24小時便利店越來越多,夜生活、夜經濟、夜文化悄然興起,人們充分享受高品質的“八小時以外”生活。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生動展現出來。城市規劃建設突出以人為本,更考慮人的因素、更強調人性化設計,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更加清晰合理。保護歷史遺存、留住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正在成為城市建設的新常態,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渝雙城經濟圈高效率推進,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雄安新區建設全面提速,一座承載著“千年大計、國之大事”的未來之城、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的樣板和標桿正在迅速崛起。
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形成。城市的發展,輻射和帶動了鄉村的發展;鄉村的振興,支持和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城鄉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流動更加暢通,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消除,促進城市人才、資本、科技入鄉政策建立健全,農村農業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2016年至2020年,約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居住證制度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覆蓋城鎮常住人口。農村居民在城鄉之間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可以安穩留鄉,有地種、有房住;可以踏實進城,能就業、有收入;可以返鄉創業,有平臺、有政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自2008年以來連續13年平穩下降,2020年為2.56∶1。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向著聯通化、一體化的方向加快邁進,交通運輸更加便捷順暢,暢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縣城短板弱項加快補齊,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到縣城安家置業。農家樂、生態游、鄉村民宿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到鄉村休閑度假,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今天的中國城鎮,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人才、資金、科技支撐,不斷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進入城鎮的農村居民提供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和越來越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今天的中國鄉村,不僅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籃子”,讓城市居民吃得更好、更健康,而且為城市發展輸送更多建設者、提供龐大消費市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到鄉村就業創業。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在加快形成。
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大、發展不平衡。經過長期努力,統籌區域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相繼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高質量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國土空間布局更加優化,東西南北中縱橫聯動,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高質量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從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雄安新區建設現場到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從“軌道上的京津冀”到生態聯防聯控聯治、產業升級轉移,從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日趨完善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高,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進,空間布局和經濟結構優化提升,京畿大地涌動著活力與生機。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硬聯通、軟聯通不斷加強,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速構建,三地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政策協同、產業合作、設施共建、服務共享、分工合理的一體化格局逐漸成形,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本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正在形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扎實起步,生態系統修復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屏障作用進一步發揮,黃河流域特色鮮明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布局正在形成。
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優勢互補、齊頭并進,陸海統籌力度加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2020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較1999年提高3.1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優質農業、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寒地冰雪、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老工業基地煥發新的生機,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中部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科技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更加鞏固,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主戰場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國家現代化經濟增長新動能區域的功能進一步凸顯。東部地區繼續發揮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綜合創新能力強、現代制造領先、服務業高端的優勢,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大,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方面成效顯著,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海洋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發展布局持續優化,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海上開放合作不斷拓展,為推進建設海洋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