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商圈是許多城市孜孜以求的目標,今天,人民網-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從各國發展經驗看,世界級消費城市都擁有充分體現自身特色、具備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商圈。文章以巴黎拉德芳斯、柏林普倫茨勞貝格、東京澀谷三個成功案例做了簡要介紹。以下為全文:
為保護城市歷史建筑群風貌,另辟蹊徑拓展新區,建立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現代綜合體;綜合考慮城市現狀,用文創賦新改造老舊城區;地理環境不利于大規模土地開發,于是依傍城市要道樞紐,順勢培育出一片引領全球時尚的潮流文化地標……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商圈背后,都有著與其所在城市特性相適配的發展特點。
巴黎拉德芳斯——另辟蹊徑,推進城市綜合體建設
位于法國巴黎城西的拉德芳斯商務區,集中了巴黎大區最多的摩天大樓和企業。從高空俯瞰,該區的標志性建筑大拱門與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協和廣場同處一條中軸線,遙相呼應,巴黎的現代和歷史也在此相映生輝。如今這里已成為歐洲最大商圈,也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商圈之一。
巴黎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規模建設和改造建筑。為了保護塞納河畔歷史建筑群,巴黎市政府沒有拆除老建筑,而是在近郊發展新的建筑空間,建立了拉德芳斯商務區,最大程度保護了歷史遺產的風貌。如今,拉德芳斯已經建成總面積達360萬平方米的寫字樓群,擁有面積達24.5萬平方米的商業中心。
拉德芳斯商務區網站數據顯示,該區通勤員工總數達18萬人,其中85%使用公共交通上下班。這里是歐洲最大的公交換乘中心,整個交通系統的建設采取了人車分流、立體交通的理念。在群樓中間設有巨大的架空廣場,沒有任何車輛行駛。廣場下,是一個包括區域快線、地鐵、高速公路、電車等在內的多層交通系統。
漫步在這片巨大的架空廣場,幾乎聽不到車輛的喧囂,不時還能邂逅極具現代藝術氣息的雕塑。城區內建有占地25公頃的公園,種植有400余種植物,廣場中心還設置了音樂噴泉。相較于擁擠的巴黎市區,這里是難得的“步行天堂”。300家商店、60家酒吧和餐館,20分鐘步行路程內還有15萬套配套住房——因為提供了商務、居住、休閑在內的一站式融合生活,這里已成為巴黎的次中心區。
2006年法國政府批準了《拉德芳斯更新規劃》,確保“城市和人的和諧發展”成為該地區不斷改造升級的關鍵詞。作為城市綜合體建設的典范,拉德芳斯將在明年迎來占地2萬平方米的“網絡校園”。一應俱全的服務設施、日臻完善的公共機構,將帶來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柏林普倫茨勞貝格——文創賦新,打造特色文化商圈
1999年,德國柏林城市規劃部門通過“內城規劃方案”,強調體現城市的歷史延續性,尊重原有的城市布局,逐步恢復城市公共空間,同時要避免建筑的單純復古重建。在這樣的城市發展理念下,位于普倫茨勞貝格區的“文化釀造廠”,成為用文創賦新改造舊區的典范。
“文化釀造廠”廠區始建于1842年,由宮廷建筑師施韋希滕設計,由紅色和金色磚立面建筑群組成,加上極富特點的塔樓和煙囪,就像一座中世紀城堡。這里起初只是一家小啤酒釀造廠,幾易其主后,在1887年達到了今天的規模——占地約2.5萬平方米,擁有超過20幢建筑和6個庭院的一整片廠區。隨著1967年正式停止生產,荒廢廠區大跨度的空間、良好的采光,吸引了柏林多個著名音樂俱樂部在此活動。
1995年,一家地產企業正式成為廠區業主,并斥巨資對其進行徹底翻新。因為是受保護的工業文化遺產,外部翻新工作只涉及修補,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磚立面,屋頂和支撐結構也都使用了忠于原樣的材料,就連庭院中的鋪石路面也被重新修復。考慮到與工業遺產風格不搭,沒有進行大規模綠化。廠區內隨處可見復制原始字體的標識牌,告訴游客各處曾經的用途,幫助人們了解當時啤酒的生產流程。
廠區的翻新,使得文化和商業用途相得益彰。一方面,藝術家和文藝愛好者們獲得了更有利于創作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文創活動又增加了廠區的吸引力,廠區中正在使用的12幢標號建筑幾乎全部租出。這里不僅有影劇院、博物館、體育俱樂部等文體機構,也有超市、商店、酒吧、餐館等消費場所,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已有數家傳媒企業、出版社和廣告公司在廠區內設立了辦公室。
“文化釀造廠”如今是柏林工業文化和歐洲工業遺產旅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可以吸引100多萬游客,成為推動柏林文化產業發展的標桿。
東京澀谷——順勢而為,倚靠交通樞紐發展分中心
中心城區用地少、城市人口密度大、交通擁堵嚴重——面對高密度城市面臨的發展問題,日本東京的城市規劃專注于公共交通使用的最大化。各大交通樞紐站,成為城市發展的分中心。澀谷商圈便是代表之一。
二戰結束之后,隨著日本經濟不斷發展,東京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建設數個城市副中心和區域性商業中心。“澀谷”區域地形呈鍋底狀,并不利于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在日本國學院大學名譽教授上山和雄看來,正因為此,澀谷沒有被安排分擔東京都行政管理功能,才有了用于建設多家百貨商店的土地。
瞅準這一機遇,1967年起,丸井百貨、東急百貨、西武百貨等迅速在澀谷車站附近開設分店。此后10多年間,除了百貨商店外,酒店、超市、時尚服飾店等各種商業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各種面向女性和年輕人的服裝、百貨、家具等時尚店鋪相繼開業。當時日本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期,內需擴大,年輕人成為消費主力,澀谷迅速發展成為日本著名的消費中心。
國學院大學教授田原裕子指出,除了傳統百貨公司的競爭之外,關注年輕人時尚和生活方式的新商廈的出現,也推動澀谷成為日本最受關注的潮流發源地。2019年11月翻新營業的PARCO百貨,就被視為高端飲食和年輕人文化的傳播基地。除了具有個性的服裝店和餐飲店外,還有約190家專注動畫、游戲周邊產品的商鋪,以及上演戲劇及落語(類似中國的單口相聲)的“PARCO劇場”。
“對于日本人來說,沒去過澀谷就不算去過東京;對于外國人來說,如果沒到過澀谷不算去過日本。”如今9條軌道交通線路交匯的澀谷車站,每日換乘人數超過300萬人次。除了軌道交通外,還有公共汽車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由此為核心的澀谷商圈,每天都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
(本報東京、巴黎、柏林、北京3月29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30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