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制造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國產品邁向“優質制造”,實現高質量發展應以四個“精”為核心,即需求的精準感知、系統的精益優化、過程的精確控制和要素的精細管理,才能實現“優質制造”水平的螺旋上升。
他認為“優質制造”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第一是產品競爭力,“優質制造”好不好,關鍵在于質量效益好不好,在于有沒有形成產品競爭力。第二是品牌影響力,品牌依托于產品的質量,質量是品牌的保障,好的品牌影響力,往往意味著高的品牌溢價能力。第三是可持續的創新能力,評價“優質制造”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發展能力,可持續的創新能力代表了“優質制造”的發展潛力。第四是卓越的產品和服務,所有制造全過程的優質,最終要體現在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評價標準是卓越的質量特性。
對于我國企業邁向“優質制造”存在的短板,林忠欽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質量效益不高的短板。在2020年財富500強中,中國共有48家制造企業上榜,超過了美國的33家,營業收入是美國企業的127%,但利潤總額僅為美國的30%。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方面不足美國的1/5。二是制造品牌影響力不大的短板。我國制造業入選財富500強的數量遠遠高于入選品牌500強的數量,說明品牌發展滯后于規模發展。三是質量基礎不實的短板。我國主導制定國際標準比例偏低,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規則制定權幾乎由西方國家掌控。高端檢測儀器設備90%依靠進口。四是工業基礎不強的短板。長期以來,我國相當部分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不能自給,大量依賴進口,致使主機面臨“空殼化”困境,也嚴重影響產業鏈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