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8-12 13:40:49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栗玉晨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首次中國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12.5%,即平均每100個15至69歲的人群中,具備基本的環境與健康素養的不足13人。
生態環境部此番隨機抽樣調查涉及包括北京、浙江、廣東、青海等15個省區市,15至69歲居民41000余人,意在了解現階段我國民眾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從而明確素養提升目標、重點和措施,為推動全社會形成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身心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與健康素養的高低,反映的是公眾獲取并理解環境與健康基本知識,同時運用這些知識對常見的環境與健康問題做出正確判斷,樹立科學觀念并具備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維護自身健康能力的強弱。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受訪者了解環境對健康的重要性,認同保護環境,維護健康的自身責任。這充分印證了近年來在環境保護、健康管理宣教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效。與此同時,具備環境與健康基本知識的公眾占比為5.8%,科學素養水平為3.5%,掌握環境健康問題正確有效舉報和投訴技能的公眾占10%左右,這些數據不容樂觀。
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涵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理念高度認同與基本知識、科學素養相對短缺加之以基本技能短板所形成的反差提示我們,有效扭轉“說起來都在點兒,做起來差一點”的現狀,全面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已經刻不容緩。
近年來,一些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健康知識”受到一定程度的熱捧,正是公眾在逐步樹立起環境與健康理念的同時,基本知識、科學素養跟不上趟的結果。諸如“室外能見度低都是污染惹的禍”“電熱毯有輻射會致癌”“食品過安檢后不能吃”,令公眾在得知真相后大呼上當。環境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儲備、科學素養不足,一方面容易導致忽視常見環境問題對健康造成的潛在危害,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對可控環境健康風險的過度擔憂,不利于公眾適當采取防護措施以維護健康,養成綠色健康的行為方式。
環境作為公共產品,往往被視為是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健康則是關系到每一個人的事。把環境與健康聯系在一起,引導公眾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成為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踐行者和推動者,就是把原來認為主要與政府有關的事轉變為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要關心,身體力行的事。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依靠公眾的力量來保護環境,維護身體健康,推動形成深刻的人文關懷,是最具普惠性,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措施。
加快提升公眾環境與健康素養,既需要政府在科學知識普及、基本技能演訓等方面出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新舉措,更需要公眾將科學理念、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轉化為科學行為的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