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一個當時正在申請注冊且注冊資金只有100萬元的小企業,竟一口吞下了全國化工100強、凈資產1.9億元的國有大廠。而在“重組”前,他們從各銀行“貸”走了近億元,這一大筆債務甩給了被掏空后的國企。僅剩空殼的國企無法償還的貸款又落到了為其提供擔保的企業身上。
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是怎樣發生的?《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趕到寧津縣進行調查。
國企“被重組”遭質疑
提起寧津,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要說起“大學生暗訪隊”治理機關“庸、懶、散”,那可是大大有名。這樁被舉報為國有資產流失的“重組”,與治理機關“庸、懶、散”其實也扯上了點關系。
按寧津縣委書記孫起生的說法,寧津組建“大學生暗防隊”治理機關“庸、懶、散”,與寧津永興化工有限公司相關。
有媒體采訪孫起生:“是什么原因促使在上任兩個月之內作出在全縣治庸的決定?”孫起生這樣回答:“我(2010年)3月1日正式報到。3月12日,永興化工500多名職工到縣委集體上訪。那天,我正在一個鎮調研,等職工聚集到兩三百人時我才知道,事先沒有得到一點消息。當時,在企業內有多個部門的駐廠干部。我意識到干部作風有問題?!?/p>
駐廠干部、職工集體上訪,可能有人會由此認為永興化工是一塊需要盡早甩出去的燙手山芋。
而從公開資料看,始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永興化工,以生產化肥為主,在全國氮肥行業中,排在前50強;在全國化工企業100強中,也是榜上有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9年企業被合并前。2009年前5個月,永興化工銷售收入1.8億元,利潤3089萬元;2009年,該企業被山東省政府列入2009年至2011年度化肥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名單,成為山東省著力打造的五大化肥產業集群之一。被合并前,永興化工資產總額高達5.1億元,凈資產近兩億元。
在《法制日報》記者采訪過程中,當地官員強調,2008年下半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永興化工生產時斷時續。2009年7月,因資金鏈斷裂、無力購進生產原料,被迫全面停工停產,幾百名企業職工只得長期放假,待業在家。全面啟動、恢復永興化工正常的生產運營,安置好廣大職工的生產生活,很快擺上了寧津縣的議事日程。
但永興化工的職工并不這么認為。他們告訴記者,之所以上訪,就是為了反映這場“重組”太奇特、太不正常:公司一名叫田奎生的副總,與他人共同出資100萬元組建新公司,把國有大廠的全部土地和絕大部分設備及財產都“受讓”走了。原先永興化工的股本結構,除了國有資產,還有5000多萬元職工集資,但這筆款項在“重組”中沒有任何說法。因為擔心自己的集資款打了水漂,也心疼國有資產流失,他們才選擇上訪。現在,職工集資款還沒有正式說法,只是口頭說算做借款,年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