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始終熱度不減的“新基建”“都市圈”再次成為全國兩會的高頻熱詞,在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中占據重要位置,火力全開的“喊話”背后蘊含著更多新期待。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業、增加就業。”
從國內外發展經驗看,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上,都市圈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為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大可能。
“今后五到十年,中國最大的結構性潛能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初步估算,今后十年,都市圈建設每年能為全國經濟提供至少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不僅為應對疫情沖擊,更將為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中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華夏幸福研究院的研究,過去十年新增城鎮人口的65%進入了核心都市圈,未來十年這種趨勢仍會持續,都市圈的人口“質量紅利”將進一步凸顯。同時,新技術、新產業也將主要孕育在都市圈,產業發展將迎來大國蝶變,從全面開花的跟隨型經濟,向核心都市圈引領的創新型經濟轉變。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認為,“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區和城市群是中國城市化下半場的主旋律,是未來城市空間的主要形態,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引擎,是國際競爭的關鍵。”
“對標成渝雙城經濟圈,加快濟南都市圈一體化進程。”全國人大代表,萊鋼集團濟南萊鋼鋼結構有限公司加工黨支部書記、制造部部長張學政建議,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重點支持濟南都市圈和鄭州都市圈全面對接、協同發展,打造黃河下游濟鄭雙城經濟圈。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委書記林彬楊呼吁,新建長(沙)九(江)池(池州)高鐵,串聯長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皖江城市群,打通湘贛皖等中部省份與長三角城市群之間的高鐵大動脈,更好地發揮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對中上游內陸地區的輻射帶動效應。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認為,“新基建”將支撐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以及衛星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演進升級,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同時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等方面,帶動性、溢出性會非常明顯。
“‘新基建’是我國參與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所在,在推進過程中要注重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并帶動產業新動能發展。”在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看來,“‘新基建’應通過應用先導、需求牽引,場景融合、示范先行,補齊短板、完善體系,創新驅動、動能轉換等,要率先在具有最大結構性潛能的都市圈發力。”目前華夏幸福已在產業新城布局相關政府強調的大基建產業,聚焦5G及人工智能,加快“新基建”項目落地。
疫情之下,減少都市圈核心圈層人口密度會成為趨勢,未來發展會向都市圈外圈匯集。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江淮建議,建立都市圈聯動發展機制,拓展“新基建”發展空間,依托新型基礎設施帶來的功能提升,重點支持發展基礎較好的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漢都市圈、鄭州都市圈等“新基建”聯動建設,成為“新基建”跨區域發展示范。
全國政協委員傅軍建議,將“新基建”計劃納入五年發展重點規劃,并與財政政策相配套,國家層面應與省市層面在項目建設上相銜接、呼應,并注重區域之間的協調、聯通。
多位代表委員認為,地方政府應取消和減少阻礙民間投資進入“新基建”的附加條件,探索創新“新基建”投融資機制、經營管理機制、投資回報機制等,鼓勵支持民營企業深度參與“新基建”,不斷激發更多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