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區發布公告稱,3月12日起對該項目實施拆除。2016年五一開園當天,景區迎來12萬人,但此后游客量逐年銳減。2019年8月,景區開始暫停營業,之后便一直處于關門狀態。附近村民稱,景區之所以經營不下去,是因為一味地模仿其他地方,沒有自己特色。(據新京報3月9日)
市場不相信眼淚,文化旅游的市場更是如此。占地1200畝,投資3.5億,白鹿原民俗村開業3年就淪落到拆除的境地,著實令人惋惜不已。不過縱觀白鹿原民俗村的發展歷程和遭遇的種種爭議,其沒落又在情理之中。
作為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是有文化底蘊的。這一點從小說的火爆、電視劇的熱播都可以看得出來。而建設白鹿原民俗村所看重的也恰恰是白鹿原這一IP所蘊含的文化因子,希望通過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來實現吸引游客、拉動經濟、實現企業盈利的目的。然而從最終結果看,市場并非只有詩與遠方,更多的是殘酷的競爭。
客觀而言,白鹿原民俗村在陜西這個文化旅游大省確實沒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與兵馬俑、法門寺、華山等旅游景區相比,白鹿原民俗村屬于典型的人造景觀。盡管有小說和電視劇的基礎,但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背景,都是略顯薄弱。雖然電視劇熱播時也曾有過一段紅火的日子,可最終由于游客數量的減少和審美疲勞,景區變得無以為繼,最后只能拆除。
其實白鹿原民俗村的沒落也早有征兆。這個投資3.5億的景區,名義上是打造關中文化,可實際上卻是典型的商業街區文化。而一碗清湯掛面賣幾十元更是讓游客氣憤不已。這種見客就宰、一錘子買賣的模式注定無法長久。而這也是類似白鹿原民俗村這樣的商業化景區的通病。這一點從同樣因電視劇成名的喬家大院被取消5A級景區就可以窺出端倪。
近幾年,因為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火起來的地方相當不少。隨之而來的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借電視劇拍攝地的名義開發旅游景點,希望能助力地方經濟的發展。可從實際效果看,不少類似白鹿原民俗村這樣的文化旅游項目要么虧損,要么變成了半拉子工程,不但浪費了社會資源,而且給當地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好事結果辦成了壞事兒。
沒有一部電視劇能一直熱播,也沒有一部電影能一直火熱。國內大大小小的影視城、民俗村,究竟有多少是在蹭熱度的沖動下盲目上馬,又有多少文化旅游項目成為當地的笑話?白鹿原民俗村3年就被拆除,這是一個最好的反面例子,給那些試圖蹭電視劇熱度盲目開發旅游的地方敲響了警鐘。文化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旅游業并非蓋幾條商業街那么簡單。一個景區的好壞,游客心里都有一桿秤。對此,希望白鹿原民俗村類似的景區應該以此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