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證指數下跌3.01%,深證指數下跌4.09%,創業板指數下跌4.55%。新入場的投資者不免有些心慌。但如果把視野半徑拉得大些,則會有不少讓人安心的發現。
在近期舉行的全球“最佳投資目的地”競選中,全球投資者正在趕往中國資本市場并為之投票,冠軍似乎呼之欲出。
競選其實是虛擬的,但是資金加速流入中國資本市場卻正在真實發生。
港交所數據顯示, 2月份,A股市場通過滬股通和深股通吸引了8500億元人民幣的買入資金,高于前一個月的5060億元和去年12月的4500億元,數倍于去年2月份的3312億元。3月份第一周,資金呈現加速流入,滬股通和深股通單周合計買入額接近2400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央結算公司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境外機構債券托管量為1.95萬億元,較1月增長657.17億元,為外資連續15個月增持。
筆者認為,在全球投資者避險需求快速上升時期,資金憑借本能快速且持續加倉中國股票和債券資產,是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這一票的寶貴更在于,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是在戰“疫”和復工復產的“雙線作戰”中,憑借實打實的超預期表現贏得的。
對于海外避險資金而言,選擇中國資本市場,首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經濟“攻守兼備”,兼具成長性與安全性。
就中國經濟結構而言,其有著強大的內生性增長力,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具體而言,包括持續釋放的消費潛力、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不斷加快的擴大開放等等。
這些核心要素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韌性,以及無波動升級發展賽道的能力。2月初,受限于春節假期以及疫情防控需要,中國產能在一些行業和領域出現了短暫不足,“蝴蝶效應”傳導至海外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也遭遇供應鏈中斷、交付延遲等問題。由此可見,中國產能的恢復不僅是重啟中國經濟“發展鍵”,也是激活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其次,中國經濟在戰“疫”與復工復產雙線推進中,充分展示了政策的張力、資本市場的韌性。
1月下旬以來,中國經濟雖然不可避免的受到疫情擾動,但宏觀政策選擇了“升維”應對,金融、財稅、就業、外貿等政策打出漂亮的“組合拳”;且勇于在戰“疫”的同時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從而將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事實上,中國經濟的發展還順勢而為,通過政策引導,將戰“疫”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大力推進高科技、高附加值行業的發展,這一點也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中得到印證。
春節后A股市場復工以來,雖然受到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股指表現有所波動,但是一個多月以來仍舊實現了逾7%的增長,且在線教育、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行業,智慧農業、鄉村振興等傳統產業轉型,均已率先吸引了資金的大規模流入。
第三,新證券法給中國資本市場提供了穩固支點。
近階段,多家海外投行上調中國股市評級,筆者認為,這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紅利還將不斷釋放密不可分。
3月1日,新證券法正式實施,資本市場發展不僅擁有了更豐富的法治供給,還將發展路徑進一步明晰。同時,有高度、有溫度、有速度的配套舉措相繼落地:創業板的注冊制改革目標明確,新三板綜合化改革方案已經演進到細節,上市公司提質按部就班……這些改革舉措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因為從長遠來看,資本市場改革所追求的是為實體經濟和企業發展提供杠桿撬動力,形成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正如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去年8月份所做出的判斷——“不投資中國非常危險”。因為“不投資”不僅意味可能被海外市場資產貶值的恐慌所“傳染”,更意味著失去分享“中國增長”的參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