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1-07 13:10:52
來源:東方網 作者: 余明輝
2019年,多地遭遇春夏秋冬連旱,部分地區特旱。記者在江蘇、河南、安徽、江西等地調研了解到,旱情暴露基層農業灌溉設施“建而不管”“末梢梗阻”等問題。江蘇連云港部分移民村緊鄰大型水庫卻“有水難取”,安徽一些地區新水井偷工減料“中看不中用”,河南一些水利“民心工程”成“鬧心工程”。受訪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水利設施“最后一公里”連著民心,事關民情、災情,建議參考河長、路長制度強化管護,警惕“末梢梗阻”加重旱災。(經濟參考報1月6日)
就報道情況來,目前一些地方的農灌設施之所以出現“建而不管”、“中看不中用”、“末梢梗阻”,進而讓“民心工程”成“鬧心工程”,與一些地方重建輕管,維護資金、人力等不到位、部門間“九龍治水難治水”等,有著密閉可分的直接或間接關系。
應該說,這一說法符合目前不少地方農灌設施“建而不管”的實情,指出了問題的最直接原因。但有關方面需要深刻認識到的是,地方為什么會出現維護資金、人力等不到位等問題呢?
一些地方存在嚴重形式主義、為民服務意識不濃等,當然是無可回避的原因。但更根本的,一是地方財力不足,沒有能力支付相關農灌設施的日常維護費用等;二是目前的農業水價機制不完善、相關條件不配套,無法實現農灌設施“以水養水”的局面。
地方財力不足很好理解,就此次相關報道看,出現農灌設施“建而不管”的地方,大都是中西部不發達的農業省份和縣市,政府財力相對都很有限,進而支持農灌設施維護等也就相當有限。
重點說農業水價機制問題。了解農灌項目運作的都知道,目前在地方農灌項目一般都是修建時實行的是上級項目資金支持,但一旦項目落地后,就交由地方經營和管理,而在很多地方由于財力有限,以及農灌日常管理走市場化道路要求等原因,地方政府等實行的都是交由地方農業服務企業經營,實行“誰受益誰付費”的模式,即農民用水、農民付費,然后用收來的費用保障相關服務日常開支和農灌設施日常維護。
但這其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農業價格還實行的是政府定價。而這些年來,為確保農業水價合理、科學,我國自上而下進行農業水價改革,推廣農水階梯水價。但這一改革目前在不少地方并沒有完全落地,導致的是一些地方的農水價格處于偏低等不合理狀態,甚至某種程度上出現地方農水服務企業買的水越多賠本越多的問題,一些農水服務企業因此連日常運轉都困難,更逞論實現“以水養水”確保相關農灌設施的有效保養和維護。
造成地方農水企業入不敷出的另一個深層原因是,雖然一些地方的農水價格相對合理,如果正常運轉可以實現“以水養水”的目的,但由于一些地方在相關農灌項目規劃、申報、實施時,過度為了項目而項目,而沒有充分科學考慮相關配套條件,比如農灌需要在天旱時有足夠的水源保障,但實際中一些地方偏偏是這一關鍵條件不足,等到天旱農民需要用水、相關企業可以由此實現營收的時候,卻由于水源不足無水可供,進而也就無法實現盈利。這一問題,在此前的相關媒體報道中,早有、多有披露。
由此可見,造成農灌設施“建而不管”的原因,除了直接的地方形式主義等造成需要重視和解決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地方財力、水價改革機制不到位、配套措施錯位、缺位等深層原因。有關方面要敏銳看到這些問題,并采取得力措施,從對困難地方實施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加快農水價格落地、完善農水運行配套設施供給等方面協同著力,農灌設施“建而不管”的局面才能得到更快更徹底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