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日,第三屆全國民生地質大會暨生態產業對接會在廣州舉行,城市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武強與相關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礦山修復治理、地質災害防治、民生地質轉型升級等問題。
武強表示,礦產資源是各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國西部省份礦產資源對GDP的貢獻率高達80%;我國經過60多年的礦業開發,已建成國有礦山近萬座,各類礦山企業18.2萬個,遍布國內2000多個縣(市)。
與此同時,中國礦山開采有成百上千年的歷史,歷史遺留的礦業開采遺跡有很多,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作為政府的一項職能在全國推進到現在為止有20余年。截止到2016年,全國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超過900余億元,完成治理恢復土地面積92萬公頃。
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礦山關閉的數量也在增加。以煤礦山為例,原來全國大約有10萬座煤礦山,最近十年已經關閉一半以上,目前大約只剩4.7萬座。因此,關閉礦山的治理和修復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武強同時透露,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礦山環境治理費用的投入不足,亟須引入包括央企和民企在內的社會資金,“國家正在醞釀新的政策,未來在提供礦山修復治理方案的同時,會要求同步提交土地利用方案,原則就是誰治理誰受益,激勵大量社會資金參與礦山環境的修復和治理。”(信息來源:廣州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