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深化對公有制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時間:2011-06-22 09:50:24
來源:《人民日報》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既不搞私有化,也不搞單一公有制,這是我們黨從長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總結得出的重要理論成果。更好地堅持和運用這一理論成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深化對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既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和基礎。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就要鞏固公有制為主體這個前提和基礎,反對私有化。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現在有不少人對公有制是否還是我國經濟的主體有疑慮,主要是對公有制經濟所占的比重即量的方面有疑慮。也有人認為近年來出現了“國進民退”現象。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宏觀上并不存在所謂的“國進民退”;微觀上國有經濟“有進有退”,但更多的是“國退民進”;個別案例中的所謂“國進民退”,多半屬于資源優化重組,并非沒有道理。解除人們疑慮的辦法之一,就是用統計數字來說明,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信心。
公有資產占優勢,更重要的是表現為質的優勢,即公有資產在關鍵性的涉及國民經濟命脈、戰略全局和發展方向的生產資料上占優勢,而不是在一般的微不足道的生產資料上占優勢;是在先進的具有導向性、控制性的生產資料上占優勢,并且不斷提高進步發展壯大,而不是在落后的生產資料上占優勢。這樣,公有制經濟才能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國民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具有強大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所以,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而且要求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國家應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使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國有經濟的好處。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國有經濟不能如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那樣,主要存在于私有企業不愿意經營的部門,僅僅起到補充私有企業和市場機制不足的作用,而是還需要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因此,必須反對不顧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國情搞私有化的錯誤傾向。為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國有經濟應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訊、金融等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中。這些都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這些行業和領域中國有經濟應該有絕對的控制力、較強的控制力,國有資本要保持獨資和絕對控股或有條件的相對控股。
全面認識國有經濟的作用
關于國有經濟的作用,理論界有不少論述,其中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和研究。這種觀點把國有經濟的社會責任分為兩種,一是幫助政府調控經濟,一是保證社會公平的經濟基礎。前一個作用普遍適用于社會主義國家和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而后一個作用則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經濟所獨有的。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在一定條件下國有經濟有助于政府調控經濟,但是一些發達國家的私有化實踐證明,即使壟斷性的基礎產業實行了私有化,國有經濟的比重下降到了10%以下,政府照樣可以運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和商業手段等有效地調控經濟。但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則是高度私有化的經濟和以私有制為主的混合經濟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我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中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發揮其主導作用,理應包括保障、實現和發展社會公平的內容和標準,需要發揮好國有經濟保障社會公平的重要職能。因此,那些對于保障社會公平非常重要的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產,也應該認為是“重要”的國有資產,要力爭搞好。
基于國有經濟負有為保障社會公平提供經濟基礎的社會責任,國家要保障在公益服務、基礎設施、重要產業的有效投資,并不排斥為解決就業問題在勞動密集領域進行多種形式的投資和運營。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應堅持“有進有退”的原則,保障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在穩定和增加就業、保障社會福利和提供公共服務上的作用,增強國家進行收入再分配和轉移支付的經濟實力。在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國有經濟的數量底線,不能以資本主義國家私有化的“國際經驗”為依據。確定國有經濟的比重,應當考慮到保障、實現和發展社會公平的需要。
發揮好國家計劃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革除傳統計劃經濟的弊病,相應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要發揮好計劃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有健全的宏觀調控體制,但是,實行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并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獨有的特色,而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有的。那么,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怎樣區別于資本主義國家呢?主要就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也就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因而還有計劃性這個特點,還有國家計劃的指導。少數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如日本、韓國、法國等,曾設有經濟企劃廳之類的機構,編有零星的預測性計劃。英、美等多數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只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沒有采取計劃手段來調控經濟。但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大國,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宏觀調控中運用計劃手段,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所在。宏觀調控有幾項手段,最重要的是國家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三者。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我國,國家計劃與宏觀調控是不可分的,是宏觀調控的主心骨。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這里強調的計劃,同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計劃有著本質不同。這是因為:第一,現在的國家計劃不是既管宏觀又管微觀、無所不包的計劃,而是只管宏觀,微觀的事情主要由市場去管;第二,現在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是市場,計劃是彌補市場缺陷的必要手段;第三,現在的計劃主要不再是行政指令性的,而是指導性的、戰略性的、預測性的計劃,但同時必須具有導向作用和必要的約束、問責功能。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再到強調國家計劃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這合乎辯證法的正—反—合規律。這不是回到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而是計劃與市場關系在改革發展新階段更高層次上的綜合。
發展公有制經濟有利于防止兩極分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也越來越嚴重。在談到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時,人們一般會想到城鄉差距擴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加劇、行業壟斷、腐敗、公共產品供應不均、再分配調節滯后等等。這些都有道理,也必須一一應對,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所有制決定分配制;財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財產占有上的差別,才是收入分配差別最大的影響因素。西方著名經濟學者薩謬爾森也承認,收入差別最主要是由擁有財富多寡造成的。
在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縮小收入差距時,人們往往從分配領域本身著手,特別是從財政稅收、轉移支付等再分配領域著手,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公共福利等手段,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需要加大力度繼續做好。但是,僅僅就分配談分配,僅僅從分配和再分配領域著手調整收入差距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收入差距擴大問題。還需要從所有制結構、從財產制度上直面這一問題,需要通過強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遏止收入差距擴大,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強調,“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這是非常深刻的論斷。當然,如何使全體人民更好地分享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收益,是一個亟須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