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項被稱為“績效工資改革”的新政,拉開了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序幕。這項事關4000萬事業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因牽涉面廣,涉及單位類型差異大,牽涉利益分配人數眾多,成為當前事業單位改革中爭議最大的敏感問題。也正因如此,兩年來,一直在審慎推進當中。
近期,這項改革有望得到大力推進。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日前,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剛剛完成了一份受人社部委托的、針對全國績效工資改革的報告。該報告“直接是針對某些省的績效工資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怎么做”。這份報告已經呈送給人社部,具體政策措施不久或將出臺。
福利好、工資高、清閑、干多干少一個樣……一提到事業單位,不少人腦子里就會浮現出這樣的場景。然而,這樣的 “超國民待遇”將隨著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戛然而止。
吳江,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公共管理和人事人才領域的理論研究,近年來承擔了大量諸如《職稱制度改革研究》、《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等跟事業單位改革相關的中央重大委托課題。
針對2009年國務院部署的績效工資“三步走”目前的進展情況,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第一步,從2009年1月1日起先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解決中小學教師的績效工資。“目前大約解決了1200萬人。”
第二步,配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從2009年10月1日起,在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這部分目前也已經解決了兩三百萬人。第一步和第二步這兩步下來,事業單位的一半人已經基本實施了績效工資。”
第三步,從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業單位實施。“實施第三步前先解決離退休職工的津補貼問題。各地正在不同程度地進行當中,比如,從今年的1月1日開始,中央統一給離退休人員津補貼。這些津補貼有的是財政拿錢,有的是單位自己拿錢。現在,增加的津補貼全國已經基本到位。”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目前僅有依靠轉移支付的幾個邊遠省份完成了第三步改革。
“已經完成績效工資改革的那幾個邊遠省份,本身就沒有多少津補貼,再加上工資主要是財政轉移支付,因此,績效工資相對好做一些。有些省份才剛開始,有些省份還在規范,大部分省份還沒有推開。”吳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上述進展跟國家在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工作方針甚為吻合。
6月2日,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在出席全國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不同社會功能、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事業單位的改革要因地制宜,穩步推進。條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暫不具備條件的允許過渡,不搞‘一刀切’。”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之所以提出不在全國采取‘一刀切’,主要是因為第三步績效工資改革不是中央出錢。”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長期以來,我國事業單位工資標準都是比照公務員工資標準建立起來的。在1993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前,事業單位人員和機關公務員一直采用的是統一的工資標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6年的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
從2006年7月1日,我國公務員開始實行新的工資制度;同月,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改革也開始醞釀,并提出了涉及全國120多萬個事業單位的工資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建立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健全宏觀調控機制。
這是“績效”二字第一次出現在事業單位改革的框架中。
但是,績效工資從提出到實施已經5年,還遠遠沒有達到全國范圍內的真正意義上的績效工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