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今日就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表示,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系統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獲得了極其寶貴的海量數據,是對國民經濟一次高質量的“體檢”。
“我們將會同各有關方面用好普查數據,推進數據開放共享,確保普查成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實現效用最大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統計保障。”鮮祖德說。
主要成果: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大量增加
鮮祖德介紹,經過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國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效益,進一步查實了各類單位的數量、從業人員、資產負債、營業收入等基本情況。
深刻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經濟普查數據反映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協調發展取得的新進展。從單位數量、從業人員、資產、營業收入等多方面看,第三產業占比均有很大優勢,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實至名歸。
準確反映了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大量增加的新成效。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實推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大量增加,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比2013年末增加了1093.2萬個,年均增長14.9%。產業活動單位2455萬個,增加了1151.5萬個,增長了88.3%,年均增長13.5%。
全面反映了創新發展深入推進、新動能培育壯大的新進展。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企業法人有6.6萬個,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7.7%,比2013年增長了37.9%。
為制定重大發展目標和改革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持。對經濟進行了一次全面“體檢”,摸清了經濟總量、結構、效益等關鍵指標,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改革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創新:首次應用行業代碼自動識別賦碼技術
經普辦常務副主任、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介紹,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在數據采集、數據上報以及數據匯總方式等方面都有創新。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對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采取全面調查,對個體經營戶采取抽樣調查。
在普查資料收集和填報上,第一次、第二次經濟普查采取紙介質方式,第三次采用電子終端上報,本次采用電子終端PAD上報,全面推廣手持移動終端設備和電子地圖,實現了數據采集、報送、處理手段的電子化、網絡化、無紙化。
此外,本次普查全面應用了“五證合一”的改革成果,減輕了調查對象的負擔,減少了普查成本;加強和有關部門的協調,34個國務院有關部門參與了普查工作;擴大聯網直報范圍,使用手持移動終端采集數據,首次應用行業代碼自動識別賦碼技術,推進了大數據與普查的融合,提高了數據采集效率。
亟待解決問題:大數據等新技術與普查工作更好融合
“這次普查質量比較高,應該是一次比較成功的經濟‘體檢’,但也發現了一些以后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怎么進一步減輕被調查對象負擔,進一步提高被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進一步更好地使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將普查工作更好地融合起來等,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眹医y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說。
毛盛勇提到,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經濟規模和上次經濟普查相比,有大幅度提高;結構不斷優化,包括第三產業的企業數占比、從業人員占比、資產占比,比五年前都有大幅度提高;經濟質量明顯提升,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的從業人員比例、增加值占比、企業數占比,都比五年前明顯提高。
同時,普查還發現了一些供給短板。在社會領域,如養老、醫療、教育等,需求在不斷增長,供給還要進一步增加。產業技術進步、研發投入等方面盡管和五年前比有明顯增長,但水平、比例還需要進一步加大。
此外,高技術制造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和五年前比有提高,但是還要進一步提高。高技術制造業數量比例有所增加,但跟產業升級、消費需求升級的需要比,還需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