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籌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遼源市立足市情,在全省率先實施全域城鎮化戰略,通過統籌城市轉型和縣區發展,強力推進特色城鎮化,努力把遼源建成我省中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目前,全域城鎮化已經在遼源全面展開,遼白經濟一體化、北部新城、東豐西城區等一系列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實施。
高起點規劃
遼源按照“全域規劃設計、全域配套資源、全域配置功能、全域統籌推進”的要求,高起點編制了《統籌推進具有遼源特色的城鎮化規劃》,構建了“一核一副三軸十二節點”的全域城鎮化布局,啟動實施了城鎮體系建設規劃、經濟開發區建設總體規劃、北部新城規劃、南部新城規劃、壽山東部新區規劃、東西孟工業區規劃、東豐西城區和白云新城規劃等一系列城鎮化發展規劃。
為了突出市區的引領作用,遼源規劃了“一軸、一帶、一中心、多組團”空間布局結構。東部打造集聚高新技術產業的壽山新區;南部打造行政辦公、教育培訓和科技研發區;西部整合經濟開發區、東遼工業集中區,建設遼白經濟帶;北部建設北部新城,打造北部工業走廊;西北部建設東、西孟工業園區,逐步形成以遼源市區為中心,以東豐縣為副中心,以中心鎮為紐帶,以中心村為節點的多層次、開放式、具有遼源特色的城鎮體系。到“十二五”末期,遼源市建成區面積將達6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超過50萬。東豐和東遼縣人口將發展到10萬至15萬人,實現由小城鎮到生態宜居小城市的跨越。
突出產業支撐
遼源在改造提升裝備制造、冶金建材、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商貿流通、信息服務和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打造中國高精鋁加工、新興紡織襪業、水泥和新型建材、建筑塔機制造、汽車零部件、生物質能產業示范、生物醫藥、現代畜牧業產業化、綠色食品種植加工和梅花鹿特色產業十大基地,建設礦山裝備制造園、鑫達鑄造園、碳纖維制品園、新能源產業園、皮革工業園5大特色園區。
制定服務業3年躍升計劃,對開辟的新城和12個節點鎮,突出發展特色產業。東豐縣的白云新城依托河北冶金鑄造產業園,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可容納5萬人,使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北部新城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建設清潔能源產業開發區、東西孟工業集中區和古仙健康食品產業園、碳纖維產業園。南部新城將建設行政新區、職業教育綜合培訓基地和科研中心。壽山新城將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彩龍國際商貿廣場等項目,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
提升城鎮承載功能
為了打造區位優勢,遼源規劃投資147.2億元建設的營城子至梅河口高速公路、集雙高速公路、吉草高速公路東豐段、遼源至西豐高速公路、遼源至長春鐵路和四平至松江河電氣化鐵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按照“南開北拓、西進東擴、建設大三環”的發展思路,遼源在推進遼源經濟開發區與東遼縣工業集中區一體化過程中,啟動了23個重點項目。今年重點實施經濟開發區至東遼大街道路和一環路延伸到二環路工程,同時把水網、熱網、通訊網、電網等設施延伸到白泉鎮。
遼源還啟動中心城區提升建設工程,實施總投資240億元的100個項目,貫通城區一環路,推進“三環五縱六橫”主骨架和一、二、三環聯接線路建設。投資10億元實施城區道路橋梁改造和道路建設工程;建設和改造煤城大街等11條街路,實施小城子水庫應急水源工程和聚龍潭水庫擴容改建工程;投資8.3億元實施礦井水利用項目、污水治理工程升級改造項目、城區二次配水管網改造、北城區供水系統改造……
為城鎮化發展提供動力
為了推進遼白經濟一體化,遼源創新性地提出了“資源合理分配,產業合理布局,成本合理分擔,收益合理分享”的原則,統籌市區和東遼縣城的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相關部門也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公安部門改革戶籍制度,對有承包土地或承包林地的農民工,符合遷入條件的都可申請在城鎮落戶,原有的承包土地或林地所有權不變;市人社局對年滿18周歲戶籍仍在農村、進入城鎮自主創業以個人身份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人員、當年新招用失地農民并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的人員,均可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市民政局把由農村轉入城鎮的農轉非困難家庭納入到城鎮低保、城市醫療救助范圍和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市教育局采取措施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擇校、收費等方面均享受同等待遇,在今年9月份正式實施。
著眼于提高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遼源開展了創建省級園林城、省級衛生城、省級生態城和國家級文明城、國家級環保模范城的“五城聯創”活動,并與中國移動合作,計劃5年投資10億元推進“數字遼源”建設。
遼源重視實施民生項目。對經濟開發區、東遼河北岸等區域進行整體開發,開工建設遼河北岸香港弘裕城市綜合體和廣東恒大五一村地塊綜合改造等項目。結合新區開發實施舊城改造,推進“六路安居”和“暖房子”工程,實施棚戶區改造100萬平方米,建設23萬平方米采沉區治理補充工程和5萬平方米廉租房、公租房,改造1788戶農村泥草房。啟動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科技館“四館”建設,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建設礦山公園。(王巖 姜妍 記者 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