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擁堵的交通狀況,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時段的局部道路阻塞,使得據說是私車擁有量全國第三的成都被戲稱為“成堵”。 6月17日開始,為“削減交通高峰期的峰值流量,最大限度地緩解城區交通壓力”,成都警方交管部門“經過充分調研”后,決定推出緩堵保暢兩大舉措:除節假日外,每天上下班高峰時段,三環路的西南段四個主要入城道路禁止車輛入城,同時在城區10條主要道路設臨時公交專用道。 據成都媒體報道,這一舉措實施后,從上周開始,市區內高峰時段交通擁堵現象有較為明顯的緩解。據說,即便是那些居住在三環以外受此限行影響、因此不得不提前出門的市民,似乎為數不少的人也對此表示理解和支持。 但是,在傳統媒體刊載的一片贊揚聲中,記者也注意到,在發言環境相對寬松的網絡上,對此表達的意見則大相徑庭,形成強烈反差和鮮明對比。這些意見也應該引起重視,因為民意表達的基礎并非小數,受這一禁行措施影響的人群,包括了居住在三環路以南和以西為數眾多的新開發住宅區、需要每天上下班數以十萬計的市民。 成都交通擁堵,是城市化進程和汽車文明剛剛開始的必然。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設和擴張過程中的用地布局不合理、道路交通流量不均衡、包括地鐵在內的眾多重大工程項目施工等原因,也是使得狀況惡化的重要原因。采取限行措施,大約是交警部門不得已而為之。 疑慮在于:限行令暫時還是永久?我認為,這應該是一個臨時舉措。從常理而言,限行不能成為一種常態,僅是治標的無奈之舉而已。總不能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再增大,限行封堵的路口越來越多吧?更加科學地改進城市交通道路規劃和建設,才能治本。 城市道路是公共資源。如何分配這種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社會每一個公民的合理需求,這的確很考手藝。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的那個著名概念,對城市的管理者、規劃者,應該不無啟發:城市管理達到帕累托最優,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平和效率;在不犧牲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保障和滿足更大多數人的出行快捷,同時又解決、改善城市擁堵的狀況。這是一種公共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 顯而易見,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甚至在經濟、社會再持續發展的一個可以預見的將來,在數百萬人口大城市,這種道路的理想狀態都可能較難實現。暫時不能實現最優,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有所改進和變化呢?即,使得部分人的境況變得更好,是建立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這就是帕累托改進,是實現最優這一公平和理想狀態的路徑和方法。 三環路限行措施的推出,城市中心區域的交通高峰擁堵狀況確實得到了部分緩解。但必須看到的是,這是以犧牲西、南三環路外居家市民部分利益或者使他們的出行境況變壞而取得。如果僅僅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暫時性交通管理舉措,那么這樣的利益調整也許是可以容忍的。 如果我們以最能實現公平和效率原則的帕累托最優作為衡量城市管理的標準,那么除了采用限行,是不是沒有其它解決辦法?其實很多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措施,我們并沒有認真嘗試過或者實際上可以做得更好:諸如實行錯峰上下班制度,修建過街天橋、地下人行道,進一步科學論證和設置路口紅綠燈,以及加強城市道路綜合規劃建設,等等。這些都需要對每一個街口每一條路面進行過細的調研和規劃,要下大力氣下大功夫。這是一個城市管理的綜合系統工程,更是一個城市的綜合管理水平體現。當然,網友把意見和牢騷傾瀉到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很有些失之偏頗。因為這不是交警部門職責所在也非其力所能及之事。 我們常常聽到“經營城市”這樣的理念。其實,“經營城市”不應該單單在經濟層面,而更多的應該是現代城市管理理念、民主政治層面上的“經營”,這是城市管理者的必修課。“堵”與“疏”的矛盾,由此能夠折射出執政、管理理念是勤政還是惰政。令人欣慰的是,成都市交管部門近日已經聯手媒體,開展“破解擁堵市民攻略”互動,集思廣益。其他城市管理的相關部門呢?難道一個百年前的意大利經濟學家能夠提出的最優或改進理念,我們不能在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中借鑒和超越嗎? (作者系四川日報首席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