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走過十載之際,被川陜渝等西部省市寄予重望的“西三角經濟圈”設想,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獲批而漸趨現實。 今年兩會期間,重慶市副市長黃奇帆正式提出了構建“西三角經濟圈”的設想,建議國家將重慶經濟圈、成都一小時經濟圈和西安的關中經濟圈聯合起來,形成“西三角經濟圈”,并明確為全國第四增長極。 這一區域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18億,包含了47座城市,GDP總額1.5萬億,占全國的6.3%,整個西部的33%。 據了解,目前三省市發改委已經簽署合作協議,形成了工作機制,三省市政府也將在不久后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并委托國家發改委編制“西三角”發展規劃。 從今年兩會期間提出概念至今僅短短3個月,“西三角經濟圈”就開始進入前期研究的務實階段,也顯示了西部省市提速發展的迫切心情。 西部開發尋找新突破 占國土面積71%的西部地區,一直缺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增長極,不能不說是西部開發的一大缺憾。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西三角經濟圈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比較分析》報告顯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年來,重慶、成都和西安這西部三大城市的城鄉差距仍很明顯。 2008年,成都、西安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10年前當地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而重慶2008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1995年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這種差距不僅與直轄市、省會城市的身份不盡相符,而且對提高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整體水平的聚集、輻射、帶動、示范作用也不明顯。 此外,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至今十年來,西部各省市尚未形成一個有機整合的經濟發展體,西部省區長期各自為政,優勢資源不能共享,甚至相互爭斗資源,項目重復建設,這也在中心城市周圍形成了經濟洼地,不僅不利于中心城市發展,也不利于周邊地區發展,這種現象無疑制約了西部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 在西部省區看來,打造重點地區,發揮各城市產業特點,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建立西三角一體化市場,實施西三角大市場牽動戰略,靠增長極帶動,攜手合作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將是未來西部大開發深入推進和實現戰略升級的重要步驟。 陜西省副省長吳登昌認為,“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推進器,而對于西部地區來說,加強區域合作迫在眉睫。加快建立跨省市的經濟圈,帶動整個西部經濟快速崛起,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這需要陜川渝等地的密切合作。 川陜渝三地是西部開發的核心區域,起著“承東起西”的作用,三地攜手有利于在西部地區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并帶動西部大開發和我國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格局的形成。 從國家發展戰略來看,縮小區域差距,擴大內需是重要內容,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沿海產業逐漸向內地轉移,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內地回流,國家又提出刺激經濟擴大內需的計劃,此時正是進一步加速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升級的最佳機遇期。 而成立“西三角經濟圈”,將使西部各省市的資源得到很好的整合和互補,實現資源共享,能夠實現經濟增長的最大化,對于形成西部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凝聚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西部經濟高地具有重大意義。 前不久,陜、渝、川、甘四省市政府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在西安召開了以“發揮城際聯動作用,積極構建西三角經濟圈”為主題的大關中發展論壇。會上,西安市副市長楊廣信發言提出,“十二五”如果能夠把西安、重慶、成都這三個城市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大的西三角,能夠形成國家繼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之后的第四個增長極,那么對西部大開發就是一個大的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即將開啟。 川陜渝大步靠近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解決川渝與西安的交通與快速連接應當是“西三角”要突破的難題之一。 但這些現在已不再是難題。實施了十年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已使西部省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交通不便帶來的阻礙逐漸弱化,目前三地的空中距離僅一小時,形成了一小時經濟圈。 陜西省發改委主任祝作利說,陜西正在打造到重慶、成都的“一日交通圈”。今后5年陜西還將投資約7000億元全力推進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到2012年陜西高速公路總里程將突破3800公里,建成關中公路大環線,構筑關中城市群一小時經濟圈和連接重慶、成都等9個省會城市的“一日交通圈”。 此外,西安到成都的客運專線即將動工,還有若干公路和鐵路建設已經開工或規劃。艱險蜀道已經或即將被高速公路和鐵路貫通,到時候,成都、重慶、西安三個城市可在三個小時內到達。 時空距離的大幅接近讓西三角具備了足夠的硬件支撐,而更重要的是,川陜渝三地經濟之間本身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 祝作利說,近年來,三地都保持著較好的合作關系,這為發展“西三角經濟圈”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在當前三地發展戰略中,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航空航天、科技資源雄厚,研發能力較強。成都是西南地區的金融、科技和商貿中心,電子信息、商業和科研有明顯優勢。重慶是全國重要重工業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商業中心,裝備、機械業很強大,制造業發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承接成都、西安的研發成果,并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從資源情況看,陜西的基礎材料、礦產資源豐富,四川水電資源豐富,重慶則可接納四川的水電產能,陜煤入渝、渝鋁輸川陜等方面都有密切往來,另外就是三地還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人力資源相對充足,可以形成內在的發展動力。 同時,目前重慶和四川相互投資的比例非常高,而西安科研力量向成都和重慶轉換比重也很高,這都為今后三地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礎。 西部發展新機遇 前不久,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正式獲批,使“西三角經濟圈”的設想更加現實。此前,成渝經濟圈已獲批成為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表示,西三角是由西安、重慶和成都三大中心城市支撐的,但目前西安與重慶、成都相比,人口較少、實力較弱。在這三城中,重慶、成都都是大柱子,西安是個細竹竿;要構建西三角,帶動西部,就必須做大做強西安,讓整個關中經濟帶活躍起來,使其優勢凸顯出來,只有這樣“西三角”才能平衡和穩固。 而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正式獲批為發展“大西安”提供了契機。 在國務院批復的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西安在統籌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楊廣信說,這也要求西安必須要有大西安、古西安、新西安的發展定位,加速推進西咸一體化的步伐,使西安與重慶成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穩定的支撐起西三角經濟區,同時利用已有的教育、科技優勢,將西安建設成為“中國的創新科技之城”。 在西部的官員和學者看來,突破了秦嶺巴山屏障的“西三角經濟圈”,使成渝經濟圈和關中經濟圈兩大經濟圈貫通,形成互動發展的新局面,對于解決陜、渝、川、甘之間的交通瓶頸,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發揮軍工科技優勢,開拓市場空間,實現產業升級,消除秦巴山區的貧困,實現陜南突破發展都將發揮強大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