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 小平早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小康社會的理論。隨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旨在維護、保障、改善、提高人民群眾的根本和長遠利益。緊接著,用以人 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事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一般和普遍來說,中國城市的建設與治理,都應當注重將上述理念、思路付諸實踐,予以落 實。
與此同時,人們記憶猶新的是:由中國承辦、以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展現了未來城市的創新戰略。前不久,“全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公布了,媒體又有涉及建設“幸福揚州”的報 道。鄭晉鳴,陸金玉.揚州 文明創建釀就“幸福成色”[M].光明日報,2010-12-07.最近,“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已被正式作為在“十 二五”期間的目標,這是更加引起廣泛熱議的話題。看來也很自然,小康、和諧、生活美好同幸福本來就有密切聯系。以下試對幸福城市的建設與治理略抒淺見。
從“建設幸福廣東”說起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無論是抗敵衛國,還是進行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實行改革開放和平發展過程中,廣東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說到底,這一切正是為了謀求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時至今日,新中國建國已經六十多年。尤其是改 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廣東的明顯進步有目共睹。因而完全可以認為:提出“建設幸福廣東”是時候了。這既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有了這樣 一個深得人心的目標,相信必將眾志成城,更能群策群力、鼓勁加油,促其實現。
其實,這仍不妨看作廣東“先走一步”的繼續。“和諧中國”進入“幸福中國”當然也順理成章和為期不遠。常識告訴我們:一個整體包括或多或少的組成部分,世界如此,國家如此,省區亦然。建設“幸福廣東”,也要從建設“幸福城市”如“幸福廣州”等基層地區開始。
對于幸福的認識和具體行動
說到幸福,在認識上,即使不是因人而異,至少 存在各種很大的差別。面對許多不同的幸福觀,雖然難以強求一致,但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研究制訂一套合理的、切實的幸福指數體系,還是必要的和可行 的。那就是有可能在達成基本共識的基本條件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到同心協力,共襄其成。
必須指出,幸福的實質性內涵,體現在物質和精 神兩個方面。二者互聯互補、相輔相成,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與共性的、正確的幸福觀分不開的。假如停留在片面地、孤立地強調某一(即物質或精神)方面的輕微 和表面改進,便難以或不能導致真正由衷的、實實在在的幸福感。一定要避免受到諷刺、調侃的“被幸福了”的局面出現。
至于有關具體行動,指幸福城市的建設和治理需要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并且缺一不可。前面剛說過,應該再次肯定:只有同心協力,才能共襄其成。
建設與治理幸福城市的指導思想
前面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實際上已經接觸到建設與治理幸福城市的指導思想問題。以下要著重明確的,是三大理論、思想、觀點。
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小康社會理論。那是1979年末,鄧小平首先提出的中國現代化建設要實現的社會目標,也是最低目標。他還提出著名的六條標準和確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那是溫飽的、全面進步的、共同富裕和穩定的社會。
二是2000年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那是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科學指導思想。2002年,在黨的十六大上,正式提出經濟、民主、科教、文化、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奮斗目標。
三是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開創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嶄新局面。十七大以后,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新的思路和新的舉措,開辟了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