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根據該條例,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都將面臨處罰。這讓公眾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上。
垃圾管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不僅關乎民生質量,也事關城市可持續發展。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宋國君接受佛山日報記者專訪表示,每一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應當為垃圾處理盡一點義務。
破解“垃圾圍城”已刻不容緩
一只隨手扔掉的塑料瓶,進入海洋被魚吃掉,最終可能回到人體。一項研究證實,微塑料已進入許多生物體,包括人類。而塑料廣泛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中。
“人類在設計塑料袋時,沒有想到塑料袋對環境的危害。”宋國君表示,實際上,垃圾的處理關系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大且增長快速,從1979年的2508萬噸增長至2012年的17081萬噸,增加5.8倍。生活垃圾數量持續增長,已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阻礙。
中國人民大學此前發布一份《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社會成本評估報告》指出,源頭分類回收能顯著地降低垃圾管理社會成本。如果實施分類減量,實現源頭分類、廚余垃圾單獨處理、可回收物利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社會成本將降低64%。
作為該項研究的領銜人,宋國君說,在我國,生活垃圾的最終處置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即填埋和焚燒,這兩種方式都可能對生態環境帶來污染。“我們通過對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生活垃圾的評估,用數據與事實再次證明,垃圾圍城已迫在眉睫,全社會必須盡快予以應對。”
他分析稱,如果垃圾沒有在源頭分類,就會有更多的垃圾需要被收運和處理,這樣會產生大量的收集、運輸、處理等費用,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例如,在垃圾處理環節,如果集中焚燒會產生大量二噁英,即使達標排放,也會給公眾帶來健康風險。如果進行集中填埋,又會污染地下水,并且要永久性地占用大量土地,給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在宋國君看來,生活垃圾若不采取有效減量化措施,到2020年,我國2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轄區的生活垃圾清運總量將高達2.55億噸,破解“垃圾圍城”難題已刻不容緩。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應當為垃圾處理盡一點義務。”宋國君表示,垃圾源頭分類要從家庭、辦公室開始,從而實現減量化和資源化。
垃圾減量化是大勢所趨
“城市垃圾產生總量越來越大,處理生活垃圾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在宋國君看來,根據國際經驗,生活垃圾分類是解決填埋和焚燒所帶來的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有效辦法,同時也能促進資源的回收再利用。
“一滴油就能毀掉一箱可回收廢紙。”宋國君表示,以辦公用紙為例,如果能被分類回收,就能依靠幾道工序變成再生紙,可以再次利用。但如果不做分類回收,和其他垃圾放一起,紙張就很容易被浸濕、腐蝕,進而失去二次利用的價值。
在他看來,如果不在生活垃圾產生之初實施基本分類,混合后的垃圾再分類,效果將大減,后續處理的成本也大增。他舉例說,根據已知數據,北京市人均生活垃圾日清運量在1.01千克左右,全國為人均1.11千克,而臺北市通過垃圾分類已減少到0.37千克。
“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是生活垃圾管理的趨勢。”宋國君認為,垃圾分類可以顯著地促進垃圾的減量。垃圾分類減量化之后,才能有效率地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具體來說,通過垃圾分類,可回收物變成產品回到消費者手中,減少了自然資源開發的成本。
“人人都是垃圾的產生者,都應該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宋國君建議,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位市民應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在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有效分擔城市垃圾處理的壓力,同時更好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