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矛盾的焦點之一是過高的樓價、過少的土地供應,導致普通市民上樓難。也正是包括高樓價等在內的民生和社會問題,催生了近期香港的系列示威游行甚至暴力沖擊。如何破解土地問題,可以說是當下香港市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9月11日,香港最大政團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簡稱“民建聯”)召開記者會,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爭取3年上樓。此外,民建聯還建議,應盡快重啟“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主動規劃選址,邀請業權人參與;設立“居所租金扣稅額”,讓租住私樓的納稅人享有扣稅額。
民建聯成立于1992年,是香港建制派政團之一。《收回土地條例》是香港特區的一項法令,根據其規定,每當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須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時,行政長官可根據本條例命令收回該土地。
民建聯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指出,香港有很多深層次矛盾,其中土地、房屋是眾多深層次矛盾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區政府須大刀闊斧,破釜沉舟,通過《收回土地條例》興建公屋,達致“三年上樓”的目標。
香港地勢多山,備受土地短缺問題困擾,導致樓價高、租金貴、上車難。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僅占6.9%。2005年后,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停頓,導致公營、私營房屋落成量均大幅減少。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數據,2007-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00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五成。
而在公屋輪候方面,根據房屋署數據,在2019年6月底,約有1479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2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9年。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劉國勛表示,現時棕地約有700公頃,以15萬宗輪候申請計算,要做到3年上樓,每年要多收25公頃土地,3年共收約75公頃,約占目前閑置棕地大約十分之一。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目前,香港約10萬人居住于“棺材房”、劏房等不適宜居住的環境,劏房租金昂貴,一些很小的單位租金可能要5000-6000港元。
李慧瓊表示,政府過去覓地工作“龜速”,不做改善的話,市民會越來越失望,令民怨積累,也令修例風波演變為較為激烈,她建議不要等待施政報告才公布土地房屋措施,應立即啟動工作。
民建聯指出,政府于2018年12月宣布修改《長遠房屋策略》,公屋、私屋供應比例由6:4比改為7:3,由于沒有新增土地配合,“修改”實際只是畫餅充饑。雖然香港特區政府是香港最大的“地主”,但手上實際控制的土地其實沒有想象的多。現時政府短期最主要的住宅用地來源是210幅散于全港、被劃作不同用途的土地,但總其數量也只是500公頃,僅及私人發展商已知土地儲備的一半。
自香港回歸至2019年8月的20多年里,特區政府僅13次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公營房屋。民建聯建議,現時公營房屋的土地缺口龐大,當局就應集中精力規劃公營房屋發展項目(如新界區內約110-220公頃的棕地),并以“公共用途”為由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這既合乎民意,亦可將政府所憂慮的司法復核等法律爭議風險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