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規模化帶動城鎮化
——慶陽市加快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調查(下)
“農村娃進城”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
“孩子在這里能享受到優越的教育資源,輕松、快樂地成長,我們再也不用為孩子的教育操心了,可以安心打工掙錢了。”毛曉榮的母親陳粉茸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與喜悅。“農民安心地外出務工,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鎮原縣教體局局長王正學如是說。
近幾年,環縣在環江新區開發、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中首先規劃學校布局,預留教育用地。全縣無償劃撥土地761畝用于教育,凡撤并的鄉鎮政府機關,全部無償用于學校搬遷改建和擴建。環縣教育局局長張興善說:“環縣教育完全是在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支撐下發展起來的。”環縣素來十年九旱,廣種薄收,嚴酷的自然條件讓農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讓孩子走出大山、跳出農門是他們最大的希冀。張興善說,在環縣,出現了“學校建成一所,爆滿一所”的景象。縣城6萬多常住人口中學生有3萬多人,陪讀的家長就將近1萬人。他們在縣城擺個小攤小點,或給別人打工。環縣教育布局因此走出了以教育規模化帶動城鎮化發展的新路子。
如果說環縣教育布局調整是順應了民意的話,西峰區教育布局調整就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至2008年,西峰區教育布局調整大體經歷了農村排危階段和城區學校擴容階段,但這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生源銳減、城區學生旺增的局面。為此,西峰區決定壓鄉擴城辦教育,提出“教育城市化”教育布局調整思路。第一步,從2009年起的兩年時間里,新建、改建20所全日制寄宿制學校。撤并119所農村學校,實現3.2萬名中小學生寄宿就讀,只在城市規劃區外保留一所寄宿制小學,其余農村中小學全部進入城區,實現全區教育城鎮化的目標。第二步,從2010年起,再用5年時間,在城區繼續新建、改建、擴建10所學校,最終撤并城市規劃區外的農村學校,所有學生全部進入城區就讀,實現教育城市化目標。
據測算,西峰區實現教育城市化后,將有六七萬名學生家長可以進城務工經商。這些人口適度向城鎮集中,又可有效促進商貿流通,帶動二、三產業發展,加快西峰區城市化進程。
西峰區區長馮光敏說:“城鄉教育均衡,原來只想讓鄉里學校的教育質量趕上城里的學校,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思路一變,變‘堵’為‘導’,順應時代發展,學生往城里走,增加城里學校,這個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學生進城、醫生下鄉、農民入校”
農村學生進城上學后,閑置的校舍怎么辦?據介紹,經過巧妙的“騰籠換鳥”,這些校舍成為村級衛生所和農民的學校,“學生進城、醫生下鄉、農民入校”這一新招的出手,不僅破解了教育困局,醫療服務均等化、農民培訓高效化等瓶頸也迎刃而解。
馮光敏介紹說,西峰區對學校撤并后閑置的119所農村學校13萬平方米的校舍,按照“產權不變,管理不亂,資產不動,統籌規劃”的原則,積極實施功能轉換和綜合利用。閑置校舍有了3個去處:建設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動醫生下鄉;培育新型農民,加快推動農民入校;普及農村地區學前教育,加快幼兒園建設。
馮光敏說,利用教育布局調整,去年西峰區共完成了59所村衛生所建設。同時,在撤并后的農村中小學校新建圖書室、活動室、計生室、農民文化培訓室,建設農民文化廣場,讓閑置的農村中小學校變成了集醫療保健、文體娛樂、教育培訓為一體的農民學習娛樂培訓場所。此外閑置校舍還被用于建辦幼兒園,在農村地區普及優質學前教育。不但解決了閑置校舍的利用問題,還推動了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將這些學校改成為農民提供服務的場地,可節約建設資金1.6億元以上。
慶陽市市長周強認為,把城市和鄉村放在一起謀劃,就能夠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把城鄉的資源科學整合、充分利用起來,才可能把城市做大做強、讓農村變新變美。城鄉一體化深入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先進生產力進一步向農村流動、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進一步向農村擴散的過程。這一條嶄新路子,不僅讓農村中小學生進城享受上了“城里娃”優質的教育資源,逐步消除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差距,實現了教育城市化,同時使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教育機會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教育均衡發展理念,如今在慶陽市已付諸于實施。只有實現了這一過程,一個城鄉均衡發展、農村生活富裕、人人享有改革發展成果的新慶陽才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