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管理不是一個新概念,創新社會管理卻是一個新課題。面對利益多元的社會主體、成因復雜的社會矛盾,如何實現以人為本、源頭治理?創新社會管理與黨的建設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在日前復旦大學舉行的社會管理創新與黨的建設專題研討會上,來自該校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余源培教授認為,社會管理創新應當落實到體制創新上,而體制創新的前提是思想觀念先行。為此,他提出四“共”,即共識、共通、共融、共享。共識的缺失會增加分歧,繼而導致新秩序建設和實施的困難,因此提煉和制定與核心價值體系相配合的社會共同價值觀,對于增進社會共識十分必要;“共通”是構建真正社會共同體的本質要求,是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共融”就是要構建一個生態的環境,能夠涵蓋和協調各種利益主體的需要,它的要義是和而不同。“共享”說到底是民生為本的問題,涉及對財富的正確處理。
為什么我們黨要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潘偉杰教授認為,這是因為我們黨已經意識到,黨的建設和構建社會和諧的能力是聯系在一起的。他進一步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下,創新社會管理要注意三個方面:社會利益間的限度問題;如何在承認個體權益的前提下確保社會正義;在法律上如何體現中國社會的特殊性。
與會者一致認為,創新社會管理應堅持問題導向。會上,有關食品安全、外來人員融入等問題引發了學者的關注。
如何有效預防和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安全問題,考驗著執政黨的能力和智慧。滕五曉副教授指出,我國目前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安全管理責任不落實,二是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缺少科學性。為此,他提出在觀念上要建立“安全為先”的管理理念,方法上要實施“預防為主”,建立公共安全社會管理體系,讓公民成為安全管理的主體,轉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厲曙光教授則認為,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不能單純依靠監管,每一個相關企業法人都應心存畏懼,自律守法,認識到食品安全人命關天,比企業利潤重要千萬倍,要讓這種意識成為“達摩克利斯劍” 。
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口流動問題對我們黨推動社會建設、創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任遠教授認為,我國的城市社會管理應從面向戶籍人口的社會管理體制轉變為適應流動性、包容流動性的覆蓋實有人口的社會管理體制。他同時指出,我國人口流動過程所具有的非定居性移民特點,形成了一種具有流動性的社會基礎,這給黨的建設帶來新的挑戰。熊易寒博士則提出應以“初中后”為突破口,促進農民工子女社會融入,最為根本的措施是以城市移民政策逐步取代流動人口管理政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