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09 10:26:35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謝偉鋒
“太湖文明五千年,崧澤良渚踵相連。”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6日在阿塞拜疆巴庫繼續進行,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當天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面對這樣一個始終橫亙在人類內心的哲學之問,世界遺產能夠好好作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為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有著無上殊榮。如今,良渚古城遺址“入列”,中國世界遺產總數位居全球第一,而位于世界遺產名錄上的塔尖,意味著我們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也是處于同等位置。從“老祖宗”那里獲得文化財富,那接下來對于手上的世界遺產如何做到更好傳承,就成為我們必須要面對的根本性問題。
保護和管理,一直都是我們對世界遺產“兩手都要抓”的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強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自上而下,保護世界遺產既有頂層設計,又有群眾基礎,而在管理方面,更是具體細化——江西三清山為強化遺產地的環境綜合整治,采取了“山上游、山下住”“凈菜上山、洗滌下山、垃圾下山”等一系列措施;廈門鼓浪嶼動用了數字化手段實施保護監測,訂制專門的APP調控游客量的峰值、監控房屋的特征要素……一系列“組合拳”下來,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不僅被擦亮,其價值更是被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對于世界遺產而言,保護和管理僅僅是謀一域,要形成遞進和升華,就要做到謀全局,而傳承是秉軸持鈞的關鍵。世界遺產是文明的瑰寶、是文化的結晶、是自然的饋贈,盡可能地讓世界遺產在世人內心中有更多的投射和反饋,讓對話和握手成為一種交流態度,這是一種薪火相傳,更是傳統賡續。
在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二天,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并沒有把自己給“端起來”,而是一切照舊,面向公眾有限開園了。在公園內,通過科技體驗與場景還原等手段,游人可在此“穿越時空”獲取歷史知識,看到五千年前水草豐美、河網密布的王國都邑,很多游客還在現場體驗了古玉的制作過程。只有通過持續開放、民眾參與、公共教育等傳承方式,世界遺產才會有著更大的輻射力。沒有“鐵將軍”把門,不追“搖錢樹”效應,而是謀求在保護和管理之后作答更大的課題,這種傳承,是在我們世界遺產總數位居全球第一之后所應該秉承的題中之義。
“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和未來的希望”,世界遺產讓我們對自然和文明始終抱有一份源自靈魂深處的敬畏和推崇。遺產并不意味著是止步于時光的沉淀,相反,它身上有著太多傳統與現代、接力與發展的辯證關系。我們常說文化自信,這種自信一定需要支撐和平臺。通過傳承讓世界遺產更具生命力,讓它穿越數千年而來的歲月之光更加絢爛奪目,這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應該具備的底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