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黃亞生:中國要向“市場城市化”過渡
時間:2011-06-10 10:19:49  來源:財經網  作者:黃亞生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之前,中國的城市化進展緩慢,城市規模普遍較小,城市人口也不多。此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這個過程伴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積拓展。

  中國的“政治城市化”

  我們先從“城市人口增長”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中國城市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27%上升到了1999年的34%。這個比例在2008年又進一步增加到46%(見圖一)。另外,此期間有大量農村戶籍人口轉移到城市居住和工作。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2008年間,約有8100萬的農民到城市打工。

  從“城市土地面積拓展”看,可以發現同樣的趨勢,即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加速。在這里,1995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此前,中國的城市面積增長緩慢;此后,城市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開始持續增長。

  中國的城市化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換句話說,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市場作用不明顯,而地方政府在推動城市化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我創造了一個新名詞——“政治城市化”,以強調政治力量對中國城市化的影響。

  中國的“政治城市化”有多種表現:首先,中國政府維持了上世紀50年代建立的戶籍管理制度,同時積極推動勞工市場的自由。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創造了一支沒有任何社會權利的龐大勞工隊伍。農民可以相對自由進城打工,但他們不能享受任何城市福利。戶籍制度設定了中國城市化的基本格局,阻礙了城市化的正常進程。

  其次,土地國有制為政府進一步影響城市化進程創造了條件。在中國,由于土地是國有的,政府擁有土地的支配權,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控制土地直接操縱和影響城市化進程。從2000年起,各級地方政府被授予土地征用權:它們可以“城市發展”的目的,征用農村土地。這就大大加強了地方政府對土地資源的控制,對城市化進程進行干涉,并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除了通過以上兩種政治設置(戶籍制度和土地國有制)影響城市化,中國政府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主要經濟政策,也間接影響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影響著農民向城市流動。一方面,中國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對農村實行了一系列的抑制性政策,導致了農村的整體凋敝。這些政策包括減少農村財政支出、打壓農村非正式金融、壓制鄉鎮企業發展,使農民失去了在家鄉謀生的機會。在打壓農村發展的同時,中國政府大力促進城市發展,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高樓大廈,為引進外資設立各種優惠條件。這些政策逐步導致了城鄉差距的擴大。城市和農村的巨大反差最終逼迫大量的農民背井離鄉,去城市打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農民工群體。

  中國城市化深深的政治烙印,使其擁有很多反常特征。

“城市化”需要“去政治化”

  一般來講,城市化的一個經濟定義就是消費增加。但中國出現相反的現象。世界銀行提供的有關數據表明,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家庭消費占GDP的比值總體呈下降趨勢,這種趨勢在2000年以后表現更加明顯(見圖二)。具體說來,在1990年,家庭消費占GDP的比值達到了47%,而這個比值在2007年下降到了32%。

  圖二也進行了國別比較。通過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對照,我們發現中國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比美國低了20%到30%。事實上,中國這個比例不僅僅落后于美國,也比日本、韓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國家低20%左右。

  中國城市化沒有提高消費水平,這可以從中國“三大消費群體”——市民、農民和農民工身上找原因。就城市戶口居民和農村戶口居民而言,相對于中國城市化規模和中國快速的GDP增長,中國的城市化并沒有顯著提高他們的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家庭收入調查數據和GDP增長數據比較,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個人收入增長速度自1990年后遠遠落后于GDP增長。由于收入沒有明顯提高,我們不能期待市民和農民能夠提高消費水平。

  對于農民工群體,情況要復雜一些。從2009年和2010年,我和中山大學、《南方都市報》發起的對廣東省農民工的調研結果看,農民進城打工,確實能夠比他們在農村務農有更高的收入,但這個提高是一次性的,并沒有形成持續提高的預期,而人的消費是取決于現時收入和對將來收入預期的。這次研究同時表明,農民工并沒有提高消費水平。

  為什么農民工提高了收入水平,卻沒有提高消費水平呢?一方面,農民工的收入增長有限,農民工的收入提高是“一次性”而非“持續性”的。這種收入提高僅僅發生在一個農民向農民工轉變的時候,一旦這種轉型完成之后,工資就不漲了。另一方面,對于工作不穩定的預期,促使農民工把大量收入用于風險性儲蓄。中山大學的調研表明,廣東地區農民工的儲蓄率高達40%,有的達到60%,這個數字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出25%。

  其次,中國的“政治城市化”沒有帶來服務業的發展。從服務業的發展總量來看,中國的服務業占GDP比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巴西、韓國的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了60%,而中國至2008年的服務業比重還只有40%。

  從發展速度看,中國的服務業增長遠遠落后于GDP的增長速度。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來看,1985年到2007年的二十幾年間,雖然這個比例增長了約10個百分點,但中國服務業增長恰恰在中國城市化加速期間(2000年后)停滯不前(見圖三)。也就是說,中國的城市化是服務業發展的障礙而不是服務業發展的機遇。

  再次,中國的“政治城市化”也沒有帶來公共服務的提高。一般來說,城市化能夠促進公共服務的供給,降低公共資源提供的成本。我們知道,公共服務的確是有固定成本,但因為城市人口密度比較高,所以城市里公共服務的人均成本就比較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30個學生你需要一個老師,但你有三個學生也需要一個老師。固定成本是一樣的,而平均攤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由于城市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如教育、醫療、失業保障)的人均成本比較低,政府本應該更傾向于在城市提供公共產品,市民也能因此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公共服務。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美國窮人集中在大城市居住。對于窮人而言,住在城市里的生活費用雖然相對較高,但是他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資源。從這個邏輯出發,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在美國有很多窮人會選擇大城市(比如紐約)生活了。

  然而,中國的城市化并沒有提高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供給,也沒有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里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以農民工為例,由于中國的戶籍制度是與居民福利掛鉤的一整套系統,中國的農民工即使到了城市里,也難以享受到城市的公共資源,如義務教育的機會和相應的醫療保障。農民工難以獲得城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他們選擇高儲蓄和低消費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中山大學和《南方都市報》對廣東省的農民工調研中,當問到為什么他們要存錢時,最大比例的回答是,擔心自身的醫療保障和子女的教育問題。

  中國城市化的反常特征帶來了種種問題。從宏觀上講,中國的“政治城市化”造成了國家經濟結構的失調,生產和消費不對等。一方面,農民工群體形成了巨大的生產力量,他們的生產效率非常高,這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產出效應。另一方面,農民工群體并沒有形成同等的消費力量。由于戶籍制度和土地國有制的限制,農民工不能享受到城市各種福利,也不能通過土地增值獲得收益。在一個缺乏相應補償機制的社會里,面對中國社會轉型帶來的種種風險和不確定性,農民工群體只能選擇把他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儲蓄。農民工的消費不力,使其難以參與擴大中國的內需。中國的“政治城市化”擾亂了市場節奏,導致了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畸形依賴出口。

  中國的“政治城市化”造成了中國服務行業的衰弱。政治力量對城市化進程的過度干預(如復雜的行政審批和嚴苛的市場準入機制),人為地抑制了服務行業的發展,使服務行業在近20年增速緩慢。

  我們知道,服務行業是最能創造就業機會的。從服務行業本身來說,其就業彈性很高,接近0.75。服務業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以新增700萬個就業崗位。

  另外,從產業間比較也可以說明問題:對服務業投入1萬元,可以提供7個-8個就業崗位,而同樣的投入在第一產業只能新增1個就業崗位,在第二產業中可解決約1.7個人員就業。因此,減少政府對城市化進程的干預,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是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量的現實選擇。

  要解決中國經濟失衡問題,要促進中國的社會穩定,政府必須從“政治城市化”向“市場城市化”過渡。這要求政府改革戶籍制度,取消城管,用土地紅利為中國人提供教育、衛生、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等公共產品。但一個難題是,沒有政治改革,中國可能很難會有真正由市場推動的城市化。

  黃亞生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