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人多是好事還是壞事 是不是中國婦女生育率越低越好 總人口增長速度越慢越好 未來總人口的基數越少越好 怎樣用辯證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人口國情及變化趨勢 這都需要“用數據說話”、“讓事實證明”,真正“實事求是”,勇于“思想解放”
2011年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人口規模已經達到133972萬人,比國家“十一五”規劃所規定的2010年總人口控制目標136000萬人,少了2028萬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數相比,10年共增加7390萬人,年均增長率0.57%,增速相當于1990-2000年期間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4%)的一半,這反映了婦女總生育率不斷下降,估計在1.6左右,大大低于生育更替水平(為2.1)。
隨著生育率慣性下降,今后十年人口增長率還會進一步下降,不僅明顯低于剛剛通過的國家“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0.72%,而且總人口規模還明顯低于該規劃所提出的139000萬人的約束性目標,估計可能為136500-137000萬人之間,少了2100-2500萬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提前進入零增長(即小于0.2%)階段。
全國人口普查是基本國情的調查,既使我們對總人口及其構成、分布和特征的“家底”心中有數,又可以讓我們對未來人口增長慣性及挑戰未雨綢繆。但與前面幾次人口普查不一樣的是,我們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到底人多是好事還是壞事 是不是中國婦女生育率越低越好 總人口增長速度越慢越好 未來總人口的基數越少越好 怎樣用辯證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人口國情及變化趨勢 怎樣前瞻性地預見、主動地適應、積極地應對中國人口發展的挑戰 怎樣為后人減少人口負債、增加發展紅利 這都需要“用數據說話”、“讓事實證明”,真正“實事求是”,勇于“思想解放”。
中國人力資本大幅度提高
過去十年,不僅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0%(為10.46%),而且大學文化程度人數年平均增長率也超過了10%(為10.12%)。中國不僅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率最高的歷史記錄,也創造了人力資本增長最高的歷史記錄。
具有大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從2000年的4563萬人提高至2010年的11964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人口,由2000年的14068萬人提高至2010年的1879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94%;兩者合計人數從2000年的18631萬人提高至2010年30763萬人,與世界第三大人口國家美國的總人口(為31323萬人)接近。預計到2020年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將突破2億人,高中與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將接近4億人,大大超過美國總人口,相當于美國勞動力總量的兩倍,在考慮到中國勞動生產率與美國勞動生產率水平加速趨同的情況下,這就為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世界人才資源強國、世界創新型國家提供了最豐富、最重要的人力資本基礎。
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規模明顯擴大,是六普數據所提供的中國人口國情最大亮點。中國大學文化程度人口集聚趨勢也更加明顯,北京、上海等迅速成為世界級人才城市。北京市大學文化程度人口,1990年只有100萬人,2010年達到617.8萬人;上海從1990年的87萬人達到2010年的505.31萬人;天津從1990年的41萬人達到2010年的226.16萬人;盡管重慶2000年僅為87萬人,但2010年達到249.3萬人,年平均增長達到11.15%,是四個直轄市中最高的。四大直轄市合計占全國總數的11.5%。可以認為,北京、上海大學文化程度人口不僅居全國各城市之前列,也居世界各大城市第一位與第二位。
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
城鎮化不僅是工業化過程中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有效市場需求發展演變的強大推力。城市化本身就是一場社會結構的變革,特別在其影響下家庭結構從傳統“大家庭”不斷演變為“小家庭”,即家庭平均人口迅速下降。
2000年,中國家庭平均人口為3.44人,2010年就已經下降為3.10人。家庭住戶的迅速增加會對住房需求產生巨大的有。例如,2010年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9.3億平方米,相當于美國最高峰時銷售面積的3倍,更相當于日本的10倍。這說明人們的住房需求非常旺盛,也是房價不斷攀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正在經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從1978年中國城市人口僅有的1.7億人增長到2010年的6.66億人,這比兩個美國總人口還要多,占總人口比重達到49.68%。“十二五”時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完成以農村人口為主的社會向城鎮人口為主的社會轉型,以目前的速度來看,2011年將是中國城鄉人口比例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之年,即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
從中國城鎮人口占世界總量比重來看,2000年達到了13.9%,到2010年提高到17.7%。展望未來,當前以及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城鎮化仍然呈現加速趨勢,也面臨城鎮內部一體化的發展任務,即使超過2億的農民工能夠“安居樂業”并獲得基本公共服務,成為真正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