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10 11:26: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趙一諾 韓沐君 桂濤
英國現代福利制度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906年。那是英國國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一年,也是整個國家一半人口都處于貧困線之下的一年。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工黨贏得大選時,他們決定要按照收入調查結果收稅,承諾要為國民提供保險,要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提供養老金,為英國人提供全民醫療系統。在二戰之后,丘吉爾成立了戰后重建委員會,其中,委員會的一項職責就是延續戰前的福利計劃。經濟學家威廉·貝弗里奇成為委員會主席后出臺的《貝弗里奇計劃》承諾,要為國民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全天候福利保障制度服務。
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為“教育福利、兒童和孕婦福利,醫療福利和退休福利”等幾類。這些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以“政府資源再分配”的形式,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英國舊有的社會矛盾。
然而,英國福利制度逐漸負重難返。自上世紀70年代撒切爾政府以來,英國政府就在反思,尋求一條改革之路。英國政府以此為理由,推動了一系列削減稅收、削減福利、放松對資本管制的政策。歐債危機爆發時,并未陷入債務危機的英國在2010年采取大力度的財政緊縮措施,并對福利制度進行系列改革,改革之路并不順暢。根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在教育支出僅有13%,國防支出6%的情況下,英國政府在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仍高達54%。
正如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曾在《太陽報》撰文所言,現如今,原本是為了保護弱者的福利制度,已經變成了“福利依賴文化”。一個名為“英國公民”的非營利性組織統計顯示,僅僅是2015年時,英國有至少520萬低收入工作者接收了110億英鎊的國家失業救濟,如果福利被砍,則許多人的生計將難以為繼。到如今,這個數字仍然在上升而非下降。
而且,如今在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下,一名老人的養老金需要平攤到兩三名工作者身上。再加上民眾總是希望有更少的稅收,更多的福利,以至于整個福利系統成為各黨派斗爭的工具。工黨與保守黨在福利政策問題上相互攻擊,特別是保守黨指責工黨,為國民提出更優惠的福利政策,但卻忘了國家沒有“神奇的搖錢樹”,最終導致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福利往往會傾向于保障婦女和兒童的權益,一些貧困家庭則更情愿用生孩子來獲取補助或者抵扣稅收。
其實,英國的社會福利開支在發達國家中并不算高,然而,福利改革不是更多著眼于改進現有體制,而是實現緊縮、節省開支,這種取向造成了英國高福利支出和再貧困化同時存在的矛盾現象,而且本該作為“社會安全網”的社會福利制度,改革代價不成比例地更多落到低收入人口身上也造成了一些問題。
如今,在英國倫敦的街頭,市民穿梭其間為自己的營生奔忙,游客在雙層巴士之上享受英倫風情。然而,在大街小巷之中,狄更斯式的社會圖景在經歷了幾百年之后,似乎依舊沒有從倫敦街頭消失。根據英國《衛報》2018年10月的報道,在去年7月到9月的三個月內,倫敦無家可歸者首次超過了3000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17%。首都倫敦都容留了如此之多的流浪者,更不用說曼城、伯明翰這些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