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用十幾年了,怎么說沒水就沒水了呢?”王女士抱怨道。原來,王女士所在的回龍觀天鑫家園小區自備井水位下降,引發水泵發生故障,無法供水,五千余戶居民至今已經過了5個月靠水車取水的生活。由于居民們抗議再打自備井,呼吁接通市政自來水,使小區供水陷入僵局。
說話間,王女士在小賣部買了一瓶礦泉水,喝了不到一半就扔進了垃圾桶,記者驚訝,“還有半瓶水呢,您就不要啦?”王女士不以為然地笑道,“沒事兒,到辦公室就有飲水機了,擱我這手提包里,背著又沉又不好看的。我就不信首都這么個大城市還能沒水用,等‘南水北調’一啟動就啥都不用擔心了!”
有了“南水北調”,我們就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哼著小調兒繼續我們滿不在乎的粗放式用水方式了嗎?那么,我們口中呼著“可持續發展”,手上又該如何根治大城市的“貧水”頑疾?
“有需求不一定就能有供應予以滿足,尤其是水資源!”尹明萬表示,“南水北調工程確實能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緩解北京用水困難,不會鬧‘水荒’,但并非一勞永逸。如果不對需求方進行長期的用水規劃和管理,任由需水不加限制地、無休止地增長下去,總有一天,‘水荒’還會出現,仍將成為制約城市擴張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的障礙之一。”
地下水位不斷下降
“其實不僅是天通苑一處的自備井水位下降,根據市水務局的統計數據,去年北京平均降水量只有448mm,為枯水年,而今年到十月中旬也只有509mm,低于北京多年585mm左右的平均降水量,大量攔蓄和使用地表水以及大量開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的補給量和儲水量不斷減少,地下水位就會不斷下降。”尹明萬向記者介紹說,自備井主要就是通過汲取城市地下水來滿足一些小區、企業等集體單位的需求。另外,由于環境污染使得部分地下可用水也受到影響,“地下井就像是一個漏斗一樣,周圍的地下水會集中流向中心最低處,如果持續超采,地下水位就會越來越下降,最后可能導致地面沉降。”
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近極限
說到人們常常議論的用水效率問題,尹明萬說,這幾年北京已經有很大的改觀,從用水結構來看,2000年到2009年間有著明顯的變化,曾經比例最大的農業灌溉用水量從占全市總用水量的40.8%降至33.8%;工業用水從26%已經變成了14.6%,每萬元GDP的用水量也從111立方米下降到19立方米,下降了82.7%;而城鎮生活用水卻反其道而行,從33.1%升至41.4%!“目前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經達到92%,如果把外調水供水量也算在內,則達到93.87%,可以說幾乎用到極限了,當地再沒有多大潛力可挖了。”
人口增長和城市擴張加大了用水缺口
北京本地資源的供給量不足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持續的、大規模的人口增長和城市擴張更導致了水資源需求的巨額增長,加大了缺口。”據市水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北京水資源總量為21.84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的37.39億立方米少42%,用水量卻達到了35.5億立方米,比2008年增長0.4億立方米。人口增加能用多少水呢?尹明萬給記者列了一組數據,北京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為2.58%,而凈輸入人口增長率為2.24% ,也就是增長的人口有86.77%都是凈輸入人口。按每個人年均生活80立方米的用水需求計算,每年光凈輸入人口就需要增長3534萬立方米的水量(200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總量達1972萬),而北京本身還處在年均水缺口超12億立方米的尷尬現狀。
環境用水作為改善城市生態、高質量的景觀用水,其需求也在不斷增大,去年占據了全市總用水量的10.1%。但是,很多市區的湖泊、水渠卻往往得不到市民的“善待”,各種垃圾在上面漂浮著,嚴重影響了水質,地下水資源也被破壞,水生態自然不平衡。
修建中水系統、征收階梯式水費
“如果沒有用水制度的約束,只是期待人們自覺,那么很多人還是會從自己的舒適度、方便性來考慮,浪費水的現象也就很難控制。”尹明萬介紹說,由于北京很多高樓都是早期建設的,因此大多沒有修建中水系統,如果是由企業現在加建,成本較高,所以很少有企業會主動去建設。“如果有相應的政策,可能會有所好轉。”
另外,由于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各級機關,非居民家庭用水由于是公家繳費,因此浪費水的現象更加嚴重。“考慮到這類單位的用水特點,安裝節水裝置非常有必要,對浪費水的單位、個人給予一定的處罰措施,不能流于形式。”對于居民用水實行嚴格定額或許存在一定困難,但或許可以像公共汽車上階梯式收取票價一樣,向普通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征收階梯式水費。
外遷或關閉部分大型用水企業
“要想讓水不成為城市發展的瓶頸,關鍵是要實行產業結構調整。”尹明萬說,北京對企業實行定額用水有些年頭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還需要將一些大型用水企業部分外遷或關閉,首鋼外遷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據了解,首鋼作為國內鋼鐵行業的龍頭,在北京每年的耗水量高達5000多萬立方米,而首鋼涉鋼產業外遷河北之后,雖然新首鋼每年耗水4000萬立方米左右,但這些耗水主要通過充分利用污水處理廠每天排出的大量中水,以及在當地設計的一個海水淡化工程,每年可淡化海水3000萬立方米。這樣算來,首鋼搬遷將為北京和河北東部地區每年節水1億多立方米。
注意節流,更好地向可持續用水靠攏
據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發布的消息稱,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155項設計單元工程中,基本建成33項,占21%;在建67項,占43%。尹明萬表示,南水北調工程預期能在2014年左右完工,在南水北調供水之前,北京水資源會越來越趨緊,因此短期特別需要注意節流,尤其是在城鎮居民用水成主體并且不斷增長的情況下。
“也要加強對過境水的上游管理,減少污染,保住這個水源地。同樣的,北京也要做好本地的過境水的環境保護,讓下游也能接著利用。”尹明萬表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向可持續用水靠攏。
城市“大”,資源未必“廣”
用水需求就像氣球一樣,越吹越大,但是氣球到底能吹多大最后還是看氣球本身材料的承受力,跟我們的主觀愿望無關。“大”城市可能有很多的資源堪稱豐富,文化的、藝術的、經濟的等等,但是自然資源絕非如此。
曾經有人這么形容北京的水資源情況,“如果說全世界還有一瓶水,那么中國只剩一杯水,而北京僅有一口水。”當大規模的人口涌向城市,讓城市越來越“大”的時候,于是乎,連這一口水都不再是一個人可以獨享的了。
有時候,人們會因為自己有消費進口商品的能力而驕傲,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要靠喝進口水才能保有美麗的大城市生活,那么大城市又有何吸引力,我們又該如何驕傲的起來呢?
新聞緣起
10月15日,為了緩解北京水資源緊缺的狀況,山西、河北兩省向北京市集中輸水的工程再次啟動,此次調水總量預計達到4000萬立方米,北京收水量2500萬立方米。
統計數字顯示,截至當日,北京今年累計降水量為509毫米,相比多年同期的565毫米仍少10%。目前,官廳水庫蓄水量處于偏少狀態,密云水庫蓄水也比去年同期少近1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