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當水污染問題專家馬軍寫出《中國水危機》一書之時,沒有人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但是9年間,“中國水危機”這個概念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擴展。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的這9年,中國的水資源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2007年夏天,中國的太湖、巢湖,以及滇池相繼爆發藍藻,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也因為污染進入公眾視野,即使長江、黃河也不能幸免于難——在2007年召開的第二屆長江論壇上,相關方表示長江正面臨著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水生態四大水問題困擾,而黃河則一直處于水資源短缺甚至斷流之中。
除了水污染、水資源緊張之外,還有一種潛在的危機在延伸。馬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北方河流干涸,流域生態已經出現惡化,而南方的沿海魚米之鄉因為污染,生物開始喪失棲息之地。隨著各種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出現的河流斷流更加劇了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可能性。
由于水資源污染、破壞,水土流失嚴重,2007年,四川發生嚴重的春旱,全省十余萬人依靠送水才能維持基本生活需求。重慶、云南等地相繼出現山洪及泥石流災害。
為了應對水危機,去年,政府已經開始對水污染防治法進行修訂,施行“流域限批”以及河流的休養生息。但是水危機的背后不單單是偶然事故,更是中國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計環境成本長期積累帶來的。
過去的很長時間內,水質污染并未得到重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往往選擇高污染高耗能這些能較快拉動GDP增長的化工企業,而這些企業又往往選擇在江河密集地區,很多都是直接排污。其二,則是這些污染區域內生活的群眾都是弱勢群體,他們所發出的聲音影響波及范圍極小,“掩蓋了水污染的嚴重性”。
更多的地方,中央政府甚至試圖通過調水解決目前的水資源緊張和污染的問題。一些專家認為,現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跨流域調水,只是滯后水危機的到來。如果因為調水掩蓋了水危機,依然按照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運行,那么此后將會更多的地區拖入到無水的狀態之中。
地質學家楊勇認為,按照現在水電站的上馬規模,以后南水北調的西線調水將會陷入無水可調的局面。中國2.8萬億立方米水資源,如果都;被瓜分,且沒有合理的分配機制、沒有利益兼顧,沒有合理的水電工程規劃,“這點水怎么調?”
隱患的另一方面則是,那些水源地的地方政府與公眾如何來平衡既保護水源又要發展經濟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