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內瑞拉 蓋套房子僅42分鐘
在委內瑞拉巴倫西亞市有一個“455村”,這里的房子是清一色白墻紅瓦的鄉村別墅,走近一看,每所建筑竟然都是塑料做的。居住者也并非什么富裕人士,而是委內瑞拉最普通的老百姓。這片獨特的住宅區,被當地人稱為“委內瑞拉社會主義樣板村”。
生產一套房子只需42分鐘
《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次聽說“塑料”小區是在今年3月的電視節目中,當時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親自向全體人民介紹了這個小區,還為小區的建成剪了彩。據當地朋友講,每套塑料房的使用面積是70平方米,有3個房間、一個廚房以及兩個衛生間,里面洗手盆、坐便器和淋浴間都很齊全。
塑料房的墻面和門板、窗框都是PVC(聚氯乙烯)板,另外用混凝土和鋼管加固。這種PVC本身是白色,不過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加入其他染料,能造出五彩斑斕的房子。每套塑料房的尺寸都是一樣的,一臺機器生產一套房子的墻體只需要42分鐘。安裝起來也很簡單,一個小型施工隊每周能建起10到12套。小區配套的公共設施也完全達到城市標準。房子周圍還有90平方米的綠地。
塑料房子又涼快又結實
“住在塑料做的房子里會不會很熱?”記者擔心地問一個居民。對方回答說:“有隔熱設計,到了夏天,屋內溫度要比室外低10攝氏度呢,感覺比普通房屋還舒適一點。”除了隔熱外,塑料房的安全性一點不含糊。PVC經過阻燃處理,強度高、分量輕,符合委內瑞拉的抗震烈度要求,估計沒有特殊情況的話,能夠住上100年。
記者聽說,搬進塑料小區的居民以前大多住在坡地或城市周圍的簡陋小屋中。有一位安娜女士結婚都11年了,如今終于如愿,搬進自己的房子里。查韋斯總統還曾到她家做客。
塑料別墅每套造價是2萬美元。不過居民們每月只需支付80美元,20年還清就行。除了“455村”外,委內瑞拉的東北、東南以及北部海濱地區都已經有了這樣的塑料房小區。當地人告訴記者,委內瑞拉人目前的最低工資是372美元,這在拉美國家已經很高了。不過,凡是全家月收入不足800美元的家庭,都有權申請住進塑料房屋。
被稱為“社會主義樣板村”
委內瑞拉的很多地方都有“民眾食堂”,飯菜豐富也很便宜。而塑料小區里干脆建了一個免費的公共食堂,菜單上的品種較多,什么炸香蕉、豆飯、雞腿、烤牛肉、玉米餅以及各種蔬菜,一周都不會重樣。
不僅如此,社區醫院還免費為大家看病,據說“急得一些私人診所直瞪眼”,有人甚至為此抗議。另外,小區里還設立了拿政府補貼的食品店,價格比市場上便宜近三成,貨源由政府進行統一采購,所以不會隨便漲價。
委內瑞拉號稱“石油之鄉”,在當地有“油比水賤”的說法,所以和石油有關的化工業也挺發達。“塑料”小區就是委內瑞拉的石油化工公司承建的。在小區附近立著一塊巨型的宣傳牌,上面寫著“要么社會主義,要么就是死亡!”據記者了解,這項“社會主義住房計劃”是總統查韋斯在三年前提出來的,據說今年委內瑞拉還要造1萬套這樣的塑料房子。
[!--topsoarnews.page--]
比利時用廢棄物蓋房子
建筑業是很消耗資源的產業,并產生大量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給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一部分亂棄的垃圾污染了海洋、河流和土壤。建筑廢棄物是否能夠再次利用,既不污染環境又節約資源呢?比利時建筑科研中心的“回收屋”建筑園對此做出了回答。
在布魯塞爾南部瓦爾地區的“回收屋”建筑園里,有一座看似與普通房子毫無區別的組合建筑。這棟“回收屋”是傳統的西方普通民居樣式,包括主樓和兩個附屬建筑。很難想像它是用各種回收的廢棄物建成的。
建筑這棟“回收屋”所采用的回收垃圾達150種以上。歐洲各國建筑工地的破碎水泥塊、混凝土顆粒、塑料垃圾,以及各種玻璃瓶碎片、回收的廢紙(盒)包裝垃圾、紙處理廠的污泥、鋼鐵廠爐渣等等都在這里派上了大用場。當你看到那幾萬只回收的塑料瓶被合成加工后用來填鋪地窖沿墻的下水道時,不難認出紅色的可口可樂瓶,當然,這不是“民間藝術品”,而是來自多家回收公司的回收垃圾;建這棟房子的磚不是市場上銷售的普通粘土磚,而是由合成的粘土加上回收的泡沫聚苯乙烯廢料制成的;該屋頂的瓦片極為特殊,是一種由回收的塑料和紙制成的合成瓦,但肉眼絕對看不出“破綻”;地窖墻壁的防潮隔層則是由回收的橡膠碎片合成,據稱防潮性能很好;裝飾墻面的材料由玻璃碎片和鋼鐵廠回收廢料合成,因而給人一種裝飾感;所有砌內墻的灰砂磚全是用建筑工地回收的混凝土和破碎水泥塊合成的新磚;下水管道的中間隔層采用了回收的PVC材料;再如,室外的地磚一看便知道是摻和了各種垃圾的合成磚,顏色五彩繽紛,圖案各不相同。
建筑這棟“回收屋”的廢棄物共來自歐洲15個國家的各個行業,1000多家回收公司直接參與了這座“回收屋”建筑材料的供給。他們在向該科研中心提供回收合成材料的同時,還提供了所有材料清單和技術資料,科研中心對這些回收垃圾先進行檢測后才投入使用。建筑師盧梭說,設計“回收屋”時需要對回收材料的可使用性進行科學分析,比如,從建筑角度而言,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破碎廢棄物加工合成的材料,就不適宜建筑具有4個獨立樓面的別墅,尤其不宜建筑坡度大的雙坡屋頂的房子,因為這會影響屋頂的堅固。為此,該建筑中心專門設計了這座多結構的兩層組合樓,增加了多個斜面屋頂、平臺,為各種回收材料的靈活使用提供了有利條件。實驗證明“回收屋”很堅固,居住幾十年沒問題。
房子的保暖性能和防火性能還在實驗中。有人擔心,“回收屋”是用垃圾建成的,可能會影響居住者的健康。目前初步實驗結果證明處理后的垃圾建筑材料對人體沒任何不良影響,但長期居住是否會有影響,3年內會有一個明確的研究結果。
“回收屋”的實驗證明,絕大部分建筑廢棄物是完全可以重新用于建筑行業的。這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并賦予所有可再利用的資源第二次生命。
湯加人用樹葉做房子
湯加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大大小小100多個島嶼組成,但總的陸地面積加起來還不到700平方公里,人口10萬左右。如果有人告訴你“湯加沒有無家可歸的人”,千萬別奇怪,因為當地到處都有大片大片的樹葉和樹皮,隨時可以用來“做”成房子。
原來,湯加島上樹木茂盛,由于其樹葉、樹皮十分有韌性,就被當地人當作了造房子的主要原材料。樹葉和樹皮經過加工后,用來充當墻體和房頂,再用結實的樹枝一支撐,一座簡易小屋就完成了。據介紹,這種房子一般沒有門窗,只保留一個洞作為入口。由于重量很輕,可以輕而易舉地抬起來,因此人走到哪里,房子就可以搬到哪里。
湯加一年四季溫暖濕潤。即使在12月和1月天氣最冷的時候,氣溫也可達20攝氏度以上,因此這種獨特的房子只需用來防雨,而不需考慮防寒。
可別小看這種簡易小屋,事實上,湯加人非常懂得就地取材的道理。他們制作的衣服、床單、桌布甚至地毯等日常用品,也利用上了當地的各種樹皮,并能夠根據需要做成厚薄不同的等級呢。
據說,以前湯加人并不使用磚石蓋房,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他們貧窮蓋不起,其實是因為不需要那樣的房子。
如今,湯加已經發展成小康之國,貧困人口較少,人們平時并不缺錢花。特別是首都努庫阿洛法,社會治安相當好,有中國人感嘆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topsoarnews.page--]
彩色房子成了開普敦地標
提起非洲,人們想到的往往是一望無際的黃色,但在“彩虹之國”南非,記者感受到的是另一番色彩斑斕的景象,尤其是五顏六色的房子,讓人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
房子色彩幾乎沒重復
在南非的港口城市開普敦,有這樣一片房子,用“五顏六色”、“五彩繽紛”這樣的詞匯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這里的房子色彩非常艷麗,而且用色大膽,不是大紅、翠綠、深紫,就是米黃、海藍、亮橙……對比十分鮮明,而且幾乎顏色沒有重復。放眼望去,整個社區色彩斑斕,再加上翠綠的草木掩映其中,就好像進入了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世界。這里是建在信號峰山坡之上的馬來人聚居區,外國游客來到南非都要來這里逛一逛。
這兒的房子大都是一層的平房或兩層的平頂小樓,房屋正門高出地面一米多。記者想要走進去瞧一瞧,得先要走上幾級臺階,然后是與房屋相連的游廊,有的游廊還裝有別致的鐵欄桿,房主人通常都是在游廊上與客人寒暄,然后再請客人進入正室。這里房屋的窗戶多為由小格子組成的長方形,房門以拱形居多。還有人別出心裁在自家的房子上搞些花樣,比如玫瑰大街65號的房主人在自己一抹黃色的外墻上又畫上了幾十個可愛的小猴臉。
顏色代替門牌號
為什么要把房子用如此“熱烈”的色彩來裝飾?當地的一位朋友告訴記者,早期南非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除了白人住宅區,其他的住宅區是不允許掛上門牌號的,聰明的馬來人便把房子涂上了不同的有深有淺的顏色,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能區分出來,其他朋友也能很容易就找到。后來,種族隔離制度廢除了,這里也有了門牌號,但彩色房子卻一直沿襲下來。
當地的朋友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說道:如果想寄信給我,忘記了具體地址也沒關系,可以先到賣油漆的店鋪查到色彩的名稱,然后再寫上:南非開普敦波卡普馬來區海港晴空色房子主人收,就沒有問題了。
彩虹之國充滿艷麗色彩
南非的國旗有紅、白、藍、黑、綠、黃6種顏色,而不同的人眼中南非的色彩也不一樣。有人說,南非是綠色的,雨季里的南非有著水草豐美的草原,茂密的叢林孕育了豐富的物種,到處是生命跳動的音符。記者的一位南非朋友說,在他眼中,南非是黃色的,進入旱季時,草原上的草漸漸地干枯,露出金黃的顏色。黃色,還是財富的象征,南非礦產資源豐富,黃金、鉆石等的儲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還有人說,南非是黑色的,黑色的頭發,黑色的眼睛,黑色的皮膚匯成的歷史在這里流淌。
但在記者看來,南非斑斕的色彩恰恰是這個國家熱情、奔放的性格的體現。記者曾參加過南非的狂歡節,男女老少都會穿上艷麗的服裝,在臉上涂上各種顏色和圖案,在街上載歌載舞。他們不僅不躲避記者的相機,反而會主動走上前來擺出各種造型。很多人會主動上前與記者交談,有個強壯的小伙子不由分說上來就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和響亮的一吻,稱記者為兄弟并大贊中非友誼。
[!--topsoarnews.page--]
牙買加怪事 房子都建半拉子
牙買加是加勒比地區重要的國家,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就設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我去牙買加時,發現那里有很多“怪事”。
金斯敦的機場建在海上,由一條公路與陸地相連接。公路不寬,路面只比海平面高出不到20厘米。海風吹過,波浪好像要溢上公路,我坐在車上感覺好像坐在船上。
汽車開上陸地,我注意到,在一個個水泥墻面的平頂住房頂上,豎著許多長0.5米—1米不等的細鐵桿或粗鋼筋。向當地人一打聽,我才知道牙買加人住房緊張,政府分配的廉價住房,對大多數人來說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人們只能先湊一些錢,蓋一兩間房。房子的前后左右和上面都預留空間,以備日后有錢再往四周擴建或向上增加層數。所以,在房子的四周和頂上露出許多鋼筋。
監獄臨海風光好
汽車沿著海邊開了一會兒,我看到一幢建筑,墻上是帶刺的鐵絲網,網上有帶刺的鐵絲圈,墻里面還有一道圍墻。圍墻里面是一些二三層高的建筑,四周建有崗樓。這是一座建在市中心臨海的監獄。如果犯人出門放風,那么牙買加人引以為自豪的3S———陽光、大海和沙灘,他們都能享受到。
據當地人介紹,當年牙買加還是英國殖民地時,金斯敦城非常小,殖民政府在城外建起了監獄,關押海盜和其他刑事犯。幾百年過去了,監獄沒搬,金斯敦的面積擴大了好幾倍,監獄的位置了也從城外變成了市中心。現在,許多人建議政府將監獄搬走,這樣既可以賺一大筆地皮費,還可以改善城市的形象。
防海嘯 德國房子“長腳”
颶風在大西洋上空盤旋,1962年冬季的一天,德國北海海岸逐漸被海水浸沒。距海岸100公里遠的漢堡也被沖垮。城市多個街區被淹沒。315人喪生。這是創下德國電視劇收視紀錄的歷史災難劇《暴潮屠城》中的劇情。這樣的“天災劇”近幾年在德國很有觀眾緣。人們對地震、海嘯等嚴重自然災害的擔憂比以往明顯上升,德國人的防災意識越來越強,防災本領也不斷提高。
海岸邊設置多道防線
德國北海海岸曾被稱為“魔鬼也怕的地方”。當地老漁民兼導游菲利普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這里平均5年就有一次5米以上的海嘯來臨,但我們有信心對付它。”他帶記者來到海邊。這里是歐洲著名濱海濕地———瓦登海海灘。瓦登海北起丹麥南部的海岸,經過德國海岸后轉向荷蘭,是綿延460公里的大型天然潮間帶。記者看到,瓦登海海灘筑起幾道海嘯防線:沙質灘涂、沙灘、幾米高的沙丘,還有大片沼澤地,干燥的高地。這個多樣的濱海濕地的生態系統可以阻擋和吸納海嘯。
這里還興建有各種水利工程:河道、擋潮閘、泄水閘、船閘、運渠、 橋梁、河堤等。特別是這里的民居都長“腳”,這樣它們可以處于高位,當海嘯來臨,海水會從“腳下”流過,降低被沖垮的可能。
遠眺海面,記者還看到,海面上有多個紅色漂浮物,那是德國研制的海嘯預警系統。它由設置在陸地與海洋上的測量儀組成,已與印尼、日本及澳大利等測量站聯網。據了解,德國海港城市的堤岸都高達5米以上,還有廣播報警裝置,任意波段都能發出報警聲。
防火材料標準精確到毫米
德國人在防火災發生方面,做得十分細致。記者平時在乘火車出差經過各種各樣的隧道時,必定會在隧道里看到緊急逃難通道的醒目標志。列車員告訴記者,要經過隧道的火車都是防火列車。列車中各種設備用料必須阻燃。在火車的每塊窗玻璃上都有一個紅點,窗子旁還有一把特制的小榔頭。遇到火災時,旅客可用小榔頭敲擊紅點,玻璃立即粉碎。
蘇門答臘的房子長犄角
在印尼西蘇門答臘地區隨處可見一種房頂長“角”的建筑。無論是銀行、學校、商店、醫院,甚至是官員官邸都是這種風格,大的雄偉,小的精致,十分漂亮,當地米南加保人把它稱為“加當屋”。這種房子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這也是印尼最獨特的幾種傳統建筑之一。
加當屋獨特之處在于它的屋頂,房脊中間凹陷,兩端高高翹起,遠看像船,而翹起的部分很像尖尖的牛角,現在當地很多房子的房脊上還掛有真的牛角或者木雕牛角。據說,這是為了紀念米南加保族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斗牛勝利”。
米南加保族是印尼的一個主要民族,以前叫巴戈魯榮族。據說公元14世紀時,麻喏巴歇王國派遣一支強大的爪哇人艦隊來到巴戈魯榮人的居住地,企圖用武力征服這塊土地。面對強敵,巴戈魯榮人想出一條妙計,他們向來犯者提出建議:為了避免傷亡,雙方各挑選一頭水牛一決勝負,勝者即可統治這個地區。當時印尼各地盛行斗牛。爪哇水牛兇猛善斗,爪哇人自以為穩操勝券,滿口答應。他們牽出一頭體格健壯帶有尖角的公牛,巴戈魯榮人則放出一頭未斷奶的牛犢。比賽一開始,餓了一天的小牛犢誤以為見到了母牛,迫不及待地奔到大牛肚子下找奶吃。大水牛拼命躲閃,小牛犢緊追不舍,使勁往大牛肚子下鉆,不一會,大牛就倒在血泊之中。原來小牛犢角上綁著鋒利的尖刀。最終,巴戈魯榮人獲勝,保住了自己的土地。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巴戈魯榮人就把名字改成米南加保人。米南意為“勝利”,加保的意思是“水牛”,結合起來便是斗牛勝利的意思。而牛角也作為當地人顯示成功的象征掛在了房頂。
米南加保族仍然保留著母系社會制度,一個母系大家庭的各種活動都在加當屋進行。加當屋也是一種高腳屋,房基一般為長方形,它的朝向沒有嚴格的規定,但一般都背向街道,這樣,家庭生活、尤其是閨房內的活動不易被外人看見。樓梯設在房前正中央。房頂牛角的數量能說明房屋里住了幾代人,因為房子里每增加一代人,房頂就會增加一對牛角。
[!--topsoarnews.page--]
住老房子,英國人感覺有面子
英國人對古老文化有種天生的親近感,他們對老舊物品的熱情要遠遠勝過對新東西的喜愛。愛住老房子就是這種心理的寫照,英國人覺得住在老房子里顯得有根、有文化、有自豪感。歸根結底,這和整個社會對傳統的尊重密切相關。
劍橋學生看不上“新房”
在英國,“賣醬油”的街角小店都可能有上百年歷史,這種老房子是當地人和諧生活的寫照。如果哪天突然出現一座嶄新建筑,人們倒是會用奇怪的眼光去看它,甚至會用“丑”字來評價。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歷史悠久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河兩岸都是幾百年前的建筑,唯獨有一座建于近代、平頂方窗的房子,與周圍老宅的優雅氣質相比,很難顯出什么個性。有意思的是,該建筑恰恰是劍橋建筑系學生的宿舍,不知是巧合還是校方特意安排。那些眼光苛刻的建筑系學生只好解嘲說:“這的確是劍橋最丑的一座建筑,好在我們住在里面,所以也就看不見它的丑了!”
英國的老房子絲毫沒有破舊之感,反而是老得很可愛、很有獨特魅力。《環球時報》記者曾暫住在倫敦一所有100多年歷史的房子里,住進去的第一晚就遭遇停電。正當記者手忙腳亂時,只見房東把1英鎊的硬幣投進一只連著電線的鐵盒里,整個房子立即復明。記者詫異地問這是什么機關?房東笑著說:“這是以前的投幣用電裝置,現在早就不這樣繳費了,但老房子的電力系統沒有改造,還需要時不時投幣進去。當然了,投幣之后把盒子翻過來取回硬幣即可。”原來,這樣的繳費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但是“老房子總要有點個性”,房東驕傲地說。
茅草屋是英國國寶
到過英國旅游的人,都會對一種名為Cottage的茅草屋印象深刻。這種茅草屋算得上獨特的英式風光,其屋頂是用麥稈一層層摞起來的,工藝精細繁復。最早的茅草屋是窮人的棲身之所,但現在風水輪流轉,普通人已經很難住進去了。英國政府要求房主每隔幾年就要翻新一次屋頂,費用少則幾千,多則上萬英鎊,一般人就算買得起也住不起。
這些茅草屋的身份可不一般,很多都被列入文物保護名單。你可以對其進行內部裝修,但卻沒權利改變房子的任何外觀。由于茅草屋頂不利于防火,自1666年那場著名的倫敦大火之后,政府就不再允許城市內建茅草屋了。如今只能在城郊欣賞到這種大草帽房子,當地人自豪地稱其為國寶。英國前首相撒切爾的名字就是“茅草匠”的意思。按照傳統,英國人喜歡在名字里體現自己的職業,由此推測,其祖上或許就是茅草匠吧。
老房子帶給人一種尊嚴
有一次,記者到一個古舊的狹小單元房做客。房主指著房頂與墻壁的接口向記者解釋說:“過去的人多有情調,連房頂和墻壁的接縫處都做成橢圓形曲線,而不是90度角的生硬切面。這樣的房子今天沒地方找……”這些老房子的居民在那些不停購買香水、豪車的新貴面前,不僅沒有任何自卑感,相反很有尊嚴。
英國還有這樣一種房屋,它們是由面積較大、且頗具特色的老房子改成的公寓。這種上百年歷史的公寓幾乎每一套都沒有重樣的,間間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說,買下這種公寓就等于買下了前任房主對建筑的愛好與理解。很多英國人寧肯花更貴價錢買這樣一座老房子,也不愿購買新建的公寓。這可以說是英國人喜歡老宅的另一個寫照。
[!--topsoarnews.page--]
荷蘭快樂街房子懸空掛
沒有大門、沒有圍墻,只有一條呈“8”字形盤旋上升的街道,一間間小房子像熟透的蘋果一樣“掛”在半空中。從遠處看,整條街宛如懸在高處的過山車軌道;走在其中,又仿佛置身于歐洲某個城市街區。它就是上海世博會唯一一個全開放式的國家館———荷蘭“快樂街”。
逛荷蘭館,“沒門”
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在世博園區看到,荷蘭館的建筑腳手架已經全部拆除,進入到內部裝潢階段。街道漆成鮮艷的中國紅,頂部的皇冠貴賓廳也已刷成明黃色,一間間迷你小屋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懸掛在街道兩旁。這座看不到入口卻又可以隨意進出的展館在園區內顯得特立獨行。
這條充滿奇思妙想的“快樂街”長400米、寬5米,從地面蜿蜒伸展向空中。從快樂街底層出發,經過26個小屋組成的展區,最后便到達離地20米的皇冠貴賓廳。沒有大門的設計顯露出荷蘭人快樂開放的性情,而“8”字造型的街道則是入鄉隨俗,因為“8”在中國被視為幸運的數字。“快樂街”上的26間小屋其實是微型展館,分別代表著生活區、工作區等荷蘭生活的縮影,比如其中一間小屋的原型就是阿姆斯特丹建于1934年的特色電影院。“將小屋懸在街道上,一是為了節省場館面積,另外也使整個建筑更有立體感”,設計師考美林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