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期城市化研討會在京舉行
第三十四期城市化研討會現場
城市化網訊(芬子 報道) 4月26日,在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辦的第34期城市化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針對我國面臨兩億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展開了熱烈討論。一致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既是我國城市化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挑戰,也是擴大我國消費市場、拉動內需難得的發展機遇。
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兩者相差達16.21個百分點,涉及人口2.26億。“戶籍人口城市化進程越往后,難度越大。一些城市即使放開戶籍,也不會吸引農業人口大規模進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集體經濟過于封閉帶來的障礙不容忽視。”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室主任藍海濤認為:戶籍城市化和農村集體經濟的改革高度關聯,目前進城農民工手里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土地資源無法正常交易變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和戶籍人口的城鎮化進程。
圖為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室主任藍海濤發言
藍海濤分析:當前城市戶籍的吸引力在下降,一些城市公共服務不用戶籍也能獲得,而農民不愿意放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雖然目前缺乏流通變現通道,但預期它們會升值,使農村戶籍的含金量在上升,特別是大城市周邊的農民到城鎮落戶的意愿下降;地方政府沒能從農民轉市民中獲得凈收益,市長的動力也不足。據國家發改委宏觀院課題組測算,把一個農民轉化成市民,財政的凈收益是負的5500元,其中進城以后可以給財政帶來1100元的稅收,但同時還得付出6600元的財政支出,95%以上都是地方財政來承擔,導致城市愿意用人、而不愿意進人,弱化了“農民工市民化”對于地方政府的吸引力。
山東省濟南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政策法規處處長李善坤和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程道平教授在研討會上
山東省濟南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政策法規處處長李善坤通過一些基層實踐的生動案例,呼吁應加強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他說:按照中央部署,到2020年實現完全脫貧。但大量的農村地區仍然落后,衛生環境也比較惡劣。城市應該進一步并持續反哺農村,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把城市各項收益當中,將一部分資源合理、合法、有效地反哺到農村去,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的問題。這是其一。其二,關于推進農村人口市民化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把市場做成熟了,政策障礙消除了,讓人口自由流動起來。戶籍問題,不應成為人口市民化研究的障礙,也不應成為農村人口選擇生活和就業方式的羈絆。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博導韓林飛教授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博導韓林飛教授說:城市化的實質是工業化、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人不能總守著那塊土地。如果農民手中的土地不能流轉,死守著一畝三分地而沒有其他的營生能力,就不能推動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甚至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腫瘤細胞”。要重新思考教育對于城市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關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等問題,要做好農村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的興趣培養,促進多元化人才培養。因為沒有年輕人就沒有未來,就沒有今后的高質量的城市化。
“新時代戶口到底意味著什么?”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程道平教授說:如果推行城鄉一體化,就需要淡化戶口。建議取消戶口,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城市化的中心任務之一是市民化,“市民化的標準究竟是什么?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山東省做了全省的市民化發展規劃,實踐證明不能簡單地以落戶為標準。比如要想成為濟南市民,應該享有哪些權利,政府能夠提供哪些公共服務?”他建議加強對市民化標準體系的研究。
北京入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博
北京入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博說:今天很多城市被改得面目全非,城里的人都找不到童年的記憶,城市沒有靈魂、沒有鄉愁。以人為本的城市,應該有自己的靈魂和文化屬性,城市的標志就是它的IP。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驚人,但人的轉變速度并沒有同步。很多農民工來到城市,缺乏安全感,很焦慮很恐慌, 農村人失去土地進入城市以后,根本不知道該怎么面對未來。城市化終極要解決的是城市和人的關系,城市的綜合配套和公共資源得到合理分配,讓更多的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自由、美好。
出席第三十四期城市化研討會的嘉賓在北京入山空間合影留念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蔡義鴻主持本次研討會。北京中德信誠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銀河、華憶(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祥林、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對外合作部部長宋薇薇、在河之洲平面設計以及活潑地互動設計創始人周南等,分別從不同領域為“人的城市化”和提升中國城市化質量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