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生態優美、城鄉融合、文明開放。 這是《武漢城市圈空間規劃綱要》,給我們展示的美好藍圖。 按照規劃,通過15年至20年的努力,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我國具有明顯優勢的增長極和在亞太地區具有一定影響、經濟實力雄厚、城市一體化程度高的新型城市群。 活力與競爭力并存的聯合體 規劃賦予武漢城市圈三大目標定位: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和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域、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聯合體。 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規劃要求武漢城市圈,通過城鄉空間的集約布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生態環境的保護控制,在武漢城市圈探索出一條有別于傳統發展模式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新路,在我國整體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發揮示范作用。 同時,進一步提高武漢的區域核心作用,促進各類經濟要素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向武漢城市圈集中,逐步提升綜合競爭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根據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探索具有武漢城市圈特色和體現“兩型社會”發展要求的工業化道路,形成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促進工業化的健康發展模式,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域?!盎盍Α焙汀案偁幜Α?,是代表區域發展核心動力的兩大目標。規劃提出,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紐帶,建立完善的區域協調管制機制,打破區域發展的各種壁壘,實現城鄉建設、產業鏈條、基礎設施管網、生態環境基質的“無縫對接”,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成為真正區域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密集區。 七成人口將成為城鎮居民 綜合實力不強,城鎮群發育不足,是武漢城市圈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數據顯示,2007年,武漢城市圈常住人口2987.65萬人,城鎮人口有1399.17萬人,城鎮化水平為46.8%;人均GDP約1.8萬元。 規劃預測,到2010年,武漢城市圈將進入工業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到2020年,武漢城市圈將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區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基本現代化,人均GDP接近6萬元,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而到2012年,武漢城市圈總人口將達到3250萬左右,城鎮人口將達到2015萬左右,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2%左右,2020年武漢城市圈人口將達到3340萬左右,城鎮人口將達到2335萬左右,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左右。 專家分析,這意味著12年多的時間,包括新增人口在內,期間約1000萬人將轉化為城鎮人口。 四大全新理念 區域一體化。針對城市圈綜合實力不強、城鎮群發育不足的現狀,規劃提出,突破行政區域的分割,充分發揮整體功能優勢,建立一體化的整體發展框架和空間格局。 規劃提出,進一步促進武漢主動融入國際經濟循環,促進以武漢為核心的城鎮產業化密集帶的集聚發展,促進8個二級城市發揮各自特色,依托武漢,輻射周邊,擴充武漢城市圈的發展能極。 綠色工業化。產業層次較低、發展模式粗放,是城市圈產業布局面臨的瓶頸。為此,規劃提出:將實現工業化的路徑,由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由傳統的工業化向信息化知識化和生態化的整合轉變。以循環經濟為切入點,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延伸產業鏈,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和新型的產業空間集聚格局。 健康城鎮化。為解決城鄉二元化格局突出、城鎮化發展水平偏低的問題,規劃提出,應積極貫徹健康城鎮化的理念,注重標準的科學性、空間的集約性、規劃的合理性,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綠色交通,建設高品質的城鄉生產生活空間。 生態現代化。目前,武漢城市圈整體上處于從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發展水平向中等收入國家發展水平邁進的階段,進入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應該確立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突出生態特色與優勢的發展原則,實現資源保育與發展保障的有機結合,制定改革、結構、水平相統一的發展指標和監測體系,通過科學地分區發展和空間管制,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實現區域現代化的整體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