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向南流動的大趨勢中,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又破除了一重障礙。新一波的“南下打工潮”又要來了,對于90后們來說,與90年代那波打工潮不同,他們能落戶。
十幾年前,很多80后畢業時拿著戶口沒地方放,只能重新遷回老家,像是被大城市挑挑揀揀;現在,熱點城市放低門檻想要讓他們去落戶,但曾經的年輕人已至中年,很多已經再也沒有南飛的勁兒。未來幾年,當00后們開始進入社會闖天下,“戶隨人走”城市越來越多,他們又會往哪走?
零門檻落戶時代,有人輕松有人愁
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
按照任務要求,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并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
2020年是國家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的重要節點。早在2016年9月30日,國務院正式發布《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目標是在“十三五”期間,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
1億人進城落戶的速度尚未完全顯示出來。按照2017年國民經濟統計公報,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有超過2.2億人尚未落戶。而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并未獲得改變。
在2019年和2020年這場大幅推動常住居民落戶的攻堅戰中,戶籍放開的紅利并非能“雨露均沾”。比如說超大特大城市,即城區人口在500-1000萬、1000萬以上的城市,要求增加落戶規模。
政策強調的是城區人口,而非全市人口,而這樣的城市,其實在中國屈指可數,目前僅有9個。按照住建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17年城區人口破千萬的超大城市為上海、北京、深圳和重慶,城區人口在500-1000萬的特大城市則只有天津(684.80萬)、成都(664.78萬)、廣州(644.89萬)、南京(608.62萬)和武漢(576.96萬)。
在這9大城市中,京滬落戶難道最高。早在2018年,為落實國家戶籍制度改革要求,北京市首次實施積分落戶政策。最終共有124657人進行了申報,統籌考慮北京承載能力和人口調控目標的要求,最終有6019人成功落戶,以此計算北京積分落戶的“通過率”僅為4.8%,被網友稱之為“中國最難落戶城市”。
不過,盡管在北京、上海等地落戶日益艱難,但并非所有的特大城市都對吸引人才落戶“高高在上”。以武漢為例,早在2017年其拋出一系列吸引人才落戶政策,比如“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計劃吸引年輕人落戶。
近70城沾光此次“落戶紅利”
此次國家推動的戶籍放松政策最大亮點在于,提出了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也就是說,這些城市將進入“0門檻落戶時代”,會令不少尚未有戶口的年輕人們振奮。
早在今年3月18日,石家莊就宣布全面放開城區、城鎮落戶。全國公民僅憑居民身份證、戶口簿就可向落戶地派出所申請戶口遷入市區、縣(市)城區和建制鎮,而且,配偶、子女、雙方父母戶口可一并隨遷。石家莊也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施落戶零門檻的省會城市。
隨著發改委落戶新任務的出臺,石家莊的身后是另外58個同等規模城市。
按照住建部《2017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城區人口在100萬-300萬的城市包括石家莊、無錫、蘇州、合肥、廈門、洛陽、長沙、汕頭、東莞、南寧、海口、蘭州等59座城市。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零門檻落戶”城市中,包括了一大批如太原、長沙、合肥、福州、南昌、貴陽、蘭州、西寧、海口、烏魯木齊等省會城市,也不乏像廈門、蘇州等熱點城市。換一種說法,未來人口在這些熱點及省會城市之間流動,可以實現戶隨人走,一紙戶口在這些城市將不再是牽絆,以及享受公共資源與否的門檻。
不過,也有聲音表達憂慮:這些城市落戶門檻放開之后,公共服務、醫療教育資源是否能扛住?是否已經有了相應應對措施?是否會引發新一輪優質資源的爭奪戰?
就以石家莊為例,2017年城區人口數據是264萬左右,在加入搶人大戰后,有媒體在今年3月引述石家莊市教育局方面聲音稱,全面開放城區、城鎮落戶限制,實現“零門檻”落戶后,預計主城區將會新增大量新落戶的適齡兒童、青少年,主城區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除了一大波“零門檻”落戶城市外,在這一輪的落戶政策中,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按照住建部數據,2017年城區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城市共有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杭州、濟南、青島、鄭州、昆明、西安等10座城市。對這些城市來說,不少已經提前發布“搶人”政策,戶籍人口在近兩年繼續擴容大勢所趨。
“對于城市搶人大戰來說,戶籍不是殺手锏,你看,北京就是不給你戶口,照樣800萬北漂不肯走。”有聲音指出,在零門檻落戶城市應對公共資源問題的同時,大城市憑借資源優勢在未來幾年仍有留人優勢。
年輕人啊,往南還是往北?
在59個零門檻落戶城市中,以惠州、東莞、佛山等為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注定將成為未來人口流入的最大聚居地。
對于年輕人而言,天地之大,哪里能有份可以打拼的工作、有個可見的未來、有個戶口帶來這個城市的歸屬感,哪里就是可以落腳的地方,新生的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吸引力不小。
有業內專家預測,預計今年大灣區的人口流入、人才引進、企業入駐都將有大幅提升,未來大灣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體量的灣區和大都市圈,2050年人口或將達到1.2至1.4億的龐大規模。
不止是大灣區,人口流動向南走的趨勢已經越發明顯。有媒體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7年,我國城市人口年均增長874.8萬人,南部地區城市新增人口688.3萬,占全國的比重為78.7%;北部地區城市新增人口186.5萬,占全國比重僅為21.3%。
2018年的部分數據也在佐證這一態勢。在2018年人口凈流入省份排名中,前四都在南方:廣東有84萬人、浙江49萬人、安徽28萬人和重慶的16萬人。北方人口最大的省山東和河南在2018年分別凈流出20萬人、7萬人。在東三省,遼寧凈流出5.2萬人。
以廣州為例,在北京、上海2017年出現人口負增長后,廣州在2018年連續第四年人口增量超過40萬,常住人口達到1490.44萬人,而這一數據在2000年約為994.8萬,新增將近500萬。
如果說前十幾年人口向南流動,包括了一大批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南下打工群體,那么未來十幾年,這一群體與此前那批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們會落戶安家,成為落腳城市真是的細胞。
這一遷徙背后,是經濟驅動力,戶口放松或者放開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這一進程。在一份包括了34個城市在內的2018年GDP排名中,前十名僅有北京、天津兩個北方城市,并且經濟增速慢的也主要是北方城市,以邊遠省市自治區的省會城市為多。
往南還是往北,年輕人的行李箱開始選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