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允中,內蒙古包頭市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
現任:中共呼和浩特市建設委員會黨委委員,呼和浩特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建筑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監理協會會長、建筑勞務協會會長、內蒙古門窗商會會長。
榮譽: 1999年度、2000年度“呼市建管局全系統的優秀共產黨員”;當選為中共呼和浩特市第九屆黨代會代表;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建筑節能先進工作者”;被中共呼市市委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做出突出貢獻人員;2010年度“全區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城市作為創造現代文明和集聚財富的最主要的社會、經濟以及物質性設施的空間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創新的策源地、交流與容納的場所,它使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較高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因而它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
作為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市除了具有城市共有的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它是全區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和商業的中心,原分為舊、新城(舊城建于1581年,新城建于公元1735年)。發展至今,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260.6萬人,其中市區人口近170萬,轄1旗、4縣、4區、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是一座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回、滿、達斡爾、鄂溫克、朝鮮、維吾爾等41個民族共同聚居的城市。從戰略角度考量這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60多年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建設在基礎差、底子薄、國家投入少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難能可貴的成績,城市變化日新月異,得到了首府市民的認可。但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規劃、管理滯后,城市建設發展緩慢、市容市貌環境品位不高,城市增值較低等問題。主要表現:“攤大餅”式的發展未得到有效制止,造成了城市郊區化的現象;不同行業的廠點混在一起,同一行業的廠點又分散四方;“切塊”用地,產生了許多“邊角死地”;城市管理未形成剛性的約束體系,甚至出現了“拉鋸”式的管理模式;工廠包圍住宅,住宅包圍工廠,生產、生活互相影響;道路不成網,出現了很多斷頭路;“小汽車浪潮”的到來,交通堵塞日趨嚴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難以滿足高速度和高密度的城市開發建設需要;黃河兩岸地域廣闊,適于建設工廠,卻未很好開發。
呼和浩特城市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
新時期的城市建設是創新時期的城市建設,必須要有戰略眼光和超前意識,創新意識,創造性的思維,創造性的工作。呼和浩特市建設與發展戰略應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集中精力更新改造城市環境,大力整合區域經濟,加強生態建設,擴大城市框架,容納城區邊緣集鎮,加速城市化進程,形成規模效益;力爭把呼和浩特建設成為有創造力的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要用“經營城市”的理念規劃城市,建好城市,管好城市。充分運用市場動作機制,盤活城市資產,走不斷探索,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城市建設新路子。
呼和浩特的城市性質。抓住一批重點行業,實施品牌戰略,圍繞一批龍頭產品,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建設具有地區特點的北方主要的新型工業產業基地和以能源生產和食品加工業為龍頭的綜合工業基地;充分利用交通便捷、四通八達的條件,發展商貿、物流業,建設成為開放型的多功能商貿中心和物流中心;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歷史古跡、宗教寺廟、園林山石、峽谷風光和紅色革命遺跡等旅游資源,建設成為教育中心及文化旅游城市。
呼和浩特的城市規模。城市的規模是城市總體規劃最基本的內容之一,是編制城市各項建設規劃的重要依據,是城市建設戰略研究的重要一環。沒有確定的城市規模就談不上城市的規劃。
城市規模主要指城市人口規模和與之相適應的用地規模。一般講,城市規模不宜過大,過大了,就會造成用水、用地緊張,建房困難,交通擁堵、綠地缺少,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而作為戰略中心城市,規模太小了也不行,太小了,形不成必要的力量,產生不了規模效益,許多功能不能充分發揮。
未來20年,呼和浩特市市區建成區面積將達到280平方公里,人口260萬人。通過調查、論證,這是合適、合理的選擇。
呼和浩特的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總體規劃的核心,是城市長遠合理發展的基礎,是指導城市建設的百年大計。合理的布局能夠正確體現城市的性質,充分發揮城市的功能,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目前呼和浩特市布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一工廠包圍住宅,住宅包圍工廠,生產、生活互相影響,工廠污染擾民,住宅密集制約工廠的發展。二是不同行業的廠點混在一起,同一行業的廠點又分散四方。三是很多單位辦公樓后面就是職工住宅區和生活區,這導致了城市功能分區紊亂,互相干擾。四是城區用地十分緊張,城郊及縣大片土地未合理開發,人口過于集中,而黃河兩岸地域廣闊,適于建設工廠,卻沒有很好開發。五是道路不成網,流向不合理,出現了很多斷頭路。
因此,我認為,呼和浩特城市布局的構思應以大青山南麓、黃河北岸為區間,向南拓展,向西延伸,以“十橫十四縱”道路為框架,改造舊城區,擴建新市區,形成新型工業發展的城市中心區,重點向西南轉移,與包頭、鄂爾多斯、大同等工業基地和資源富集地區相呼應,互為依托,互成“犄角之勢”,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圍繞市區,建成群星拱月式的城鎮網絡,積極建設土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使之形成衛星城市。
呼和浩特的城市交通。建設國際大都市一體化交通,創造國際一流的人性化、捷運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的巨型交通空間,建設公共客運系統、道路運行系統、交通銜接系統和綜合管理系統,實施公共交通優先政策、交通區域差別政策和道路車輛協調政策。對城市的主干道和出口,實行地上與地下、平交與立交、市內交通與對外交通的結合,拓寬道路,打通卡口,形成四通八達、流向合理的交通網絡。在市區內,城市道路應本著環線與射線相結合的原則去建設,在建設一、二、三條環線的同時,要建設與環線相銜接的若干條射線,繼續改造建設小街巷。同時,加強對交通和車輛的科學管理,建立現代化的交通指揮和監控系統;多數道路實現快慢分道,人車分行;優先發展大公交,物資運輸盡可能實行社會化;注重興建停車場。鐵路:呼市的主要工業基地多位于城南,建議從旗下營往南,將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連接起來,到哈素海西側與京包鐵路相連接,建成環城鐵路。并在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建設鐵路南站。預計可解決約50%的貨運壓力,150萬人口的乘火車出行問題。盡快建設呼包鄂高速鐵路和輕軌,帶動鄂爾多斯、準格爾旗一部分地區,使之與哈素海為中心的輻射式道路網相銜接。航空:建議搬遷白塔機場,解決白塔機場周邊建筑物受飛行控高的限制,建議將呼、包、鄂機場整合提升為一個大型的國際機場,遷至呼、包、鄂三地交叉地帶,此舉可合理配置航站資源,增加運能和運力,為三座城市的發展騰出空間,減少對城市發展的束縛,預計可解決呼、包、鄂三地及周邊地區將近1000萬人口的聚居地提供航空運力。公路:建議盡快建設由市區到5個旗、縣的高速公路,增設呼市—大飯鋪—東勝—康巴什高速公路,增設呼市到包頭的第二高速公路(或呼包南線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應在增設環路的基礎上,多增加射線,使城市中心區的車流盡快輸送至環路,輸送出城外,減少市內交通擁堵現象。
呼和浩特的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是建設現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綜合功能的基本條件,其內容十分廣泛,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市政公用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能源:加快電力建設,積極發展城市煤氣,擴大集中供熱,改變城市能源結構;發展天然氣,對不便于鋪設管道的地區,輔之以石油液化氣,普及生活用氣;擴建、新建一批發電廠;在市區周圍建立熱電廠、站,形成環城熱電網絡,以熱促電、以電養熱;合理開發和利用地熱資源。水源:合理充分利用“引黃入呼”水;充分利用現有水庫,并建設新的水庫,盡可能多地攔蓄汛期棄水;合理開采地下水;搞好污水處理,建成全市現代化的污水處理系統。住宅建設:認真做好原有房屋的保護、維修工作,特別是對具有本地建筑風格的一些建筑物,要使其恢復原有藝術風貌。住宅設計,既要考慮當前急需,又要兼顧長遠的發展,做到適用、經濟、美觀。要建設一大批保障性住房,努力實現“居者有其屋”。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分配模式可按“統購統銷”的形式運作,即:這部分住房產權歸政府,可由政府組織建設、統一回購,統一分配給住房困難戶。分配形式可以低價出售,也可以低價租給困難戶。環境保護和園林綠化:積極治理“三廢”,控制和消除各種污染源。對河道、水庫等實行分級管理;健全排水設施,逐步消滅排水空白區;改進城市垃圾和糞便處理手段;完善環境監測系統,加強環境的綜合治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呼和浩特的活動;繼續搞好小區綠化,逐步將市內新辟居住區都建成花園式庭院小區;發展垂直綠化,擴大綠色空間;提倡灌木、喬木、花卉、草坪間種,形成層次分明的綠色長廊;興建一批市內花園,開辟郊區公園,建成植物園、花鄉和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的森林公園;采取鼓勵政策,通過栽種果木,擴大綠地面積。
呼和浩特的城市綜合防災能力建設。進一步理順災害防范管理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機制,形成城市綜合防災、抗災管理和救急搶險體系,提高城市整體防護能力、抗風險能力和應急搶險能力。
城市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建設。兼顧地震來臨時的建筑物倒塌間距及震后人員疏散、交通組織、應急搶險通道的布置等問題,不可把有人員活動的場所布置在城市地震斷裂帶;要建設長效的應急搶險指揮系統、醫療救助、物質儲備、人員疏散等組織系統;嚴格控制城市所有建筑物和構筑物的抗震設防和標準,提升救災指揮中心、醫療、學校、主要物資的倉儲場地的抗震設防標準,做到地震來臨裂而不倒,確??拐鹁葹牡男枰?。
城市的防洪河道、渠道建設。之前的城市道路建設中,破壞、廢棄了一些防洪河道、渠道,這是非常危險的,必須完善城市預防洪澇災害的規劃建設,開竣和疏通城市的防洪河道、渠道,以預防洪澇災害對城市的破壞。預防氣象、雷電災害能力建設:城市防雷區建設必須有統一的規劃,要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城市的防雷區網,高層建筑和重點建筑的防雷電設施必須按標準設置到位,防雷區域的建設必須與城市的發展規劃同時進行。
防止戰爭、恐怖襲擊的能力建設。城市防空襲擊能力建設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規,與建設項目實行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防空設施建設要實行平戰結合,發揮經濟和工業綜合效益。
城市空間的綜合利用。地下空間: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范圍相當廣泛,包括人員活動、物品儲存、交通運輸、供給處理等。其主要開發和利用形式有:地下室、地下步行道、地下街、地下鐵道、地下停車場、多功能的鐵道站前地下廣場及復合型的地下市政設施等。建議在地下建立動、靜態交通體系,并將自來水、雨污水、供熱、燃氣、電力、電訊等各類管線納入多功能公用隧道,同時結合地下人防設施的設置,可以在地下人行通道設置商業服務設施。地上空間:在人群密集的城市街道,設置輸送帶(或稱傳輸帶)。輸送帶即人們可以在道路上快速、輕松、便捷的將密集的人流輸送到各個點上。還要按照節能省地型建設考慮,盡可能建設高層建筑、節省占地面積。適當考慮建設高架路和輕軌。
哈素海新城區的建設
哈素海是蒙古語“哈拉烏素?!钡暮喎Q,意為黑水湖。哈素海距呼市市區40余公里,西靠美岱昭旅游區,距包頭80公里,與京包鐵路、呼包高速公路、110國道相鄰,交通便捷。其水面面積逾30平方公里,水深2米左右,水質肥沃,是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重要漁業生產基地,有“塞外西湖”之稱,是自治區著名的旅游景區。
我認為:呼和浩特市要打造京、津乃至環渤海地區的“夏都”,將地點確定在哈素海是最好的選擇。圍繞水面建城市,這座城市必將生氣勃發,富有靈氣。目前,呼和浩特市一大缺憾是城中無自然水系,沒有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似乎少了一點靈氣,而哈素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哈素海新城區的建成將很好地彌補這一缺憾。哈素海新城的開發建設必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檔次建設、高標準實施,力爭使哈素海新城成為不留任何遺憾且兼顧未來100年以上發展需要的城區。
一是將哈素海周邊開發建設成呼和浩特的衛星城,使之成為城市的副中心。根據天津、沈陽、大連等地的大新區開發建設的經驗,呼和浩特市也需要打造上百平方公里的新城區:以30公里水面為中心,湖周邊留出直徑2公里的環湖保護帶,向外輻射,打造成總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新城區。這是具有前瞻性、非常有意義的戰略選擇。
二是哈素海周邊兩公里的保護帶內可以建成湖邊草原、林地型帶狀公園,為人們提供特色的觀光、旅游、休閑的活動場地,兼顧發揮濕地保護的作用和體現旅游風光景色。
三是保護帶以外,可科學地將文化、教育、體育、金融中心、科研機構、旅游度假中心以及無污染的高科技產業項目布局在這里,進行大規模建設。尤其應當將市區內的各高校的教職園區進行整體資源整合,在哈素海新城區集中興建可以資源共享的新型大學城。未來,自治區和呼市兩級的部分行政辦公場所也可以考慮建設在該地區,甚至可以考慮將自治區和呼市的黨政中心遷址到哈素海新城區。
近來,全國各地都在建設大型城區建設,呼市要抓住有利時機,盡快組織、整合資源,施行大城區建設。這是一個大的城市發展戰略謀劃,要使其得以有效實施,必須將哈素海新城區的建設與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由國家主導并大力支持、地方保障有力實施,方可實現,
相信未來的哈素海新城必將成為一個山清水秀、風光秀美、最適合人居的現代化城區。我們夢寐以求,期待它的建成。
擴張首府城市發展空間 提升呼和浩特的首位度
呼和浩特市目前城市區劃范圍為1.7萬平方公里,在內蒙古12個盟市中區域面積最小、自然資源最少,其資源環境條件與首府地位極不相稱,是制約首府城市首起來的關鍵因素,適當地將與呼和浩特毗鄰的、資源環境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劃入呼和浩特所轄區域范圍內,對于增加首府城市資源、經濟實力,提升首府城市的首位度,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將現屬于鄂爾多斯地域面積的7692平方公里、人口36萬的準格爾旗劃入呼和浩特市范圍,這樣,呼和浩特的市域面積可達到2.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300萬。此舉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呼和浩特市的資源和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將會對促進準格爾旗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準格爾旗地處蒙晉陜三省區交界處,處于自治區黃河經濟帶的核心地帶,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西南部,與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隔黃河相望,旗政府所在地薛家灣距離呼和浩特市98公里(1小時車程),轄1個自治區級開發區(準格爾經濟開發區)、1個新區(大路新區)、8個鄉鎮、1個蘇木。準格爾旗毗鄰鋼城包頭180公里,東距首都北京650公里,西距鄂爾多斯市府東勝120公里,109國道橫貫東西,所有鄉鎮全部通油路,呼準高速公路與呼包、包東高速公路連為一體,全部行程不足3小時。境內有大準電氣化鐵路、準東鐵路和在建的呼準鐵路以及擬建的準東鐵路西線、準朔鐵路,年貨運能力接近1億噸,是出省到京、到秦皇島、到黃驊港的重要通道,基本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
(二)準格爾旗境內有礦藏近20種,具有分布廣、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等特點?,F已探明煤炭儲量544億噸,約占全國的4%,全區的25%,遠景儲量1000億噸,為優質動力煤和化工煤;軟質高嶺土遍布全旗,探明儲量60多億噸;石灰石儲量50億噸,氧化鈣含量為52.9%;鋁礬土儲量1億噸,礦層穩定,呈鋁高硅低特征;白云巖、石英砂、硫鐵礦、金屬鎂等儲量也相當大,特別是煤層氣儲量十分可觀,屬國內罕見的煤化工資源。水資源充沛。黃河年過水量248億立方米,國家批準黃河用水指標2億立方米,現有80%尚未利用;地下水探明儲量28.5億立方米,年開采量0.55億立方米;庫壩總庫容1.8億立方米,年供水量5000萬立方米;現已建成日供水能力10萬立方米水源工程1處。電力資源得天獨厚,供電半徑小,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坑口火電廠有4座,裝機容量118.4萬千瓦;水電站一座,裝機108萬千瓦;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均已配套。
(三)準格爾旗的經濟總量,曾連續5年位居自治區各旗縣之首,其中2009年GDP產值達1600億元, 財政收入116億元,在西部十一個省市區的旗、縣、區排名第二,僅次于四川成都的雙流縣。截至2010年8月,其經濟總量統計結果已超過雙流縣,有望成為西部第一,而且具有深厚的發展潛力和強勁的增長后勁。
(四)目前,國內城市的發展,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省會城市的發展,必須有充足的資源環境條件做支撐。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戰略城市、拱衛北京的衛星城市,其存在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擴張呼和浩特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提升首府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采取類似準格爾旗這樣資源富集、經濟實力強勁的周邊地域劃入首府行政范圍,具有非常重要的、深遠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是非常必要的。這項戰略措施,必須上升為國家戰略,報自治區審核后,經國務院批準后方可實施。需要通過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協調、解釋、溝通工作獲得上級有關部門、領導及社會的廣泛認同,方可實現。
總之,在呼和浩特市建設與管理工作中,要基于資源和環境體系對城市發展的支撐和承載能力,避免重復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負面效應,以實現城市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不懈努力,到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結束時,這座塞外歷史名城、草原大都市的市容市貌大大改善、城市品位顯著提高、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鮮明、生態更加良好、管理更加科學、環境更加宜居,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斷加強,成為真正的文明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和創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