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樣一個歷史時點上,我們深感肩負的重任和使命。” 3月1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今年的重要任務之一。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首先需要資金保障。財政部部長劉昆在3月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財政部將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資金600億元,同比增長35.9%。與此同時,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志性戰役,僅僅靠加大投入還不夠。以往環境治理中,政府承擔的責任較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企業作為污染防治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環保責任。
值得一提的,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和“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放到了與污染防治同等重要的位置。“污染防治離不開綠色產業和生態修復,三者是緊密相連的、相互促進的關系。”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將綠色環保產業和生態修復提到與污染防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達到良性循環。
加大污染防治投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9年,“污染防治要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重點任務,統籌兼顧、標本兼治,使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央財政污染防治資金逐年增加。財政部副部長劉偉3月7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去年中央財政安排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0億元,是2013年的4倍,“主要抓住散煤治理這個‘牛鼻子’,突出在京津冀一帶”。
財力有的放矢,藍天保衛戰成效漸顯。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優良天數比例提高了1.3個百分點,達到79.3%,PM2.5濃度同比下降了9.3%。
“藍天保衛戰的進展和成效還是不錯的。但是,確確實實還是感到壓力很大,形勢不容樂觀。”李干杰總結,當前,污染防治攻堅戰主要面臨五個方面困難:思想認識的搖擺性、治理任務的艱巨性、工作推進的不平衡性、工作基礎的不適應性和自然因素氣象條件影響的不確定性。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2013?2018年,6年的空氣治理過程中,很多地區空氣質量實現了較大改善,但依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為了防止污染反彈,需要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 馬軍建議。
為“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具體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持續開展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污染源治理;做好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李干杰在記者會上分析,大氣重污染成因及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包括工業、燃煤、機動車和揚塵;第二是氣象條件;第三是區域傳輸。李干杰特別強調,“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不要自滿松懈、放松要求,搞不好就會反復”。
在水和土壤方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具體任務包括: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加快治理黑臭水體,推進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綜合整治;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分類處置。
此前,時代周報記者從生態環境部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18年底,36個重點城市直接用于黑臭水體整治的投資累計達1140多億元,共建設污水管網近2萬公里、污水處理廠(設施)305座。
總體上看,今年,在大氣、水和土壤防治方面,生態環境部立下的軍令狀分量頗重、難度不小。為打好今年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國家財政加大了相應資金的投入。3月5日發布的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顯示,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污染防治資金達到600億元,同比增長35.9%,創近年來新高。其中,大氣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占大頭,分別達到250億元和300億元。相對而言,土污染防治資金僅有50億元,但增速較快,達到42.9%。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除了加大投入,機制建設更重要。” 財政部副部長劉偉表示,現在政府承擔的環境治理支出責任偏重,企業的主體責任還沒有完全落實。今年,要把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清楚。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是今年污染防治工作的新變化。李干杰表示,企業是污染防治的主體,依法履行環保責任,依法運行達標排放,是企業應盡的職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企業作為污染防治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環保責任,改革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對企業既依法依規監管,又重視合理訴求、加強幫扶指導,對需要達標整改的給予合理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
馬軍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的要求,對地方政府的環境監管能力提出了較大考驗,需要更精準地監管,避免出現‘一放就亂’的問題,同時又要防止一些高污染企業渾水摸魚,導致污染反彈。”
自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實施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因為擔心被問責,出現了不分青紅皂白、緊急停產停業等“一刀切”的現象。李干杰坦言,一些地方、一些時候的確發生過“一刀切”,生態環境部堅決反對,堅決制止,因為這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沒好處,相反影響很不好,“一粒老鼠屎搞壞一鍋湯”。
除了“一刀切”,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不少人士擔憂一些地方會放松環境監管的力度。李干杰表示,堅決反對放松、放寬環境監管。“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中,如果發現哪些地方該做的事、能做的事,不做,為了一時的利益,讓保護為發展讓路,將盯住不放,該追責的要嚴肅追責。”
今年,生態環境部將如何支持地方和企業落實各自的環保責任?李干杰表示,在對地方的支持和幫扶方面:一是繼續加大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強技術方面的幫扶。例如,將派專家組到長江經濟帶沿線58個地市進行支持,幫助地方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三是繼續加強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強化監督工作。
在支持企業方面,李干杰在記者會上認為:一是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二是主動為企業治污提供技術上支持和幫助;三是進一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使企業綠色發展有更大的內在動力。
加強生態修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作為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中的重要一項。與去年相比,今年不僅強調推進污染防治,還首次將“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和“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放到與污染防治同等重要的位置。
“污染防治離不開綠色產業和生態修復,三者是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關系。”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將綠色環保產業和生態修復提到與污染防治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達到良性循環,“一方面,這與機構改革之后,理順了生態環境領域管理體制關系有關;另一方面,隨著綠色發展方式理念的深入,全方位改善環境的要求也更為緊迫。”
“中國正處于特殊的發展階段,污染防治的任務比較重,當務之急是要把污染控制住。但同時,也應該著眼于長遠,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從而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馬軍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表示,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正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些效益最終會進一步擴大環境治理的投入,達到良性循環。綠色產業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讓環境治理過程更加可持續。
李干杰在3月11日的記者會上強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夯實三大基礎,分別是大力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三大基礎既是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保障,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