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住宅有望按套內面積交易 專家:對購房成本基本無影響
光明網評論員:“公攤面積”以后真的要取消了?昨天,一則“住宅建筑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的消息在網絡上成為熱點。這則消息來源于住建部官網掛出的《住宅項目規范》征求意見稿,不過據業內人士表示,按套內面積交易并非意味著取消公攤面積,也不會影響購房總價。
按套內面積交易的條文出來后,被普遍解讀為住建部首次明確取消公攤,以至于引發了刷屏式的關注,也被廣泛點贊。對住房按加上公攤后的建筑面積計價的現行交易模式,外界的反感態度可見一斑。
不過輿論基于取消公攤的歡喜,怕是要被潑一盆冷水了。上述《規范》只是技術規范,不是法律規章,位階相對較低。它約束的是工程建設行為,約束對象是相關建設單位。至于開發商的市場交易,仍然會按照《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延續管理,其中第十八條規定——商品房銷售可以按套(單元)計價,也可以按套內建筑面積或者建筑面積計價。
外界對一份技術規范寄予厚望,指望它能夠更改住房交易的模式,個中的誤讀的確存在不專業的因素,但還有很大因素是源于公攤面積計算混亂下的購房焦慮。正是這種焦慮感制造了病急亂投醫的期待。
的確,在國內的住房交易過程中,公攤面積處在相當不透明的狀態。我們只知道它包含了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等公共使用部分,但至于如何計算并分攤給各戶,一直都沒有統一的法律和技術標準。這導致同一棟樓、同戶型的兩套住房,套內面積相同,但加上公攤后的建筑面積卻可能不一樣。由于物業、取暖等費用,都是依據建筑面積算,難免造成不公。
另一方面,在一些小區,公攤面積越來越龐大,一套一百平的房,實際套內面積不到七十平都有可能。套內面積容易測量,落到購房者頭上的公攤,是否有開發商承諾的那么多,卻完全是開發商說了算。至于由公攤面積產生的廣告收益,話語權也完全掌握在開發商手上。
當然,即便取消公攤,改由按套內面積交易,房屋均價自然會抬升,房屋總價也不會有任何降低。但這并非如一些人所言,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數字游戲。公攤面積計算標準混亂導致的不透明和信息不對稱,其實是進一步提升了本就是強勢方開發商的話語權,給它們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間。如果能夠做到買多少平套內就有多少平,至少可以理清模糊地帶。
輿論對取消公攤面積的呼聲,皆是對于由公攤延伸等類似亂象引發的購房焦慮的真實反映。所以此次雖然是誤讀,但這層焦慮仍然需要被正視。
目前內地只有重慶獨樹一幟,沒有公攤的概念,這種交易模式有十多年的歷史淵源。在商品房高度發達的今天,重慶的經驗挪用到其他地方,成本的確相當大。而且由于公攤更多涉及的是新房,如果突然變更交易標準,還會產生與二手房不同的雙軌制。這正是公攤面積屢屢被吐槽,法律層面卻鮮有動靜的原因。
退一步講,即便要涉及到取消公攤,也絕非一個技術規范能夠辦到的,它涉及到《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和《物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修法,是個龐大的工程,也需要比較長的準備期。
考慮到此次誤讀背后所釋放的強烈民意。短期內,哪怕通過修法取消公攤不現實,對公攤計算標準進行透明化的處理,也是題中應有之意。至少,要減少開發商暗箱操作的空間。而長期來看,公攤面積取消是否可行,成本和收益如何權衡,也該納入討論的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