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必淹連環計:浮華背后顯危機
5月7日凌晨,廣州各區普降大暴雨,6個小時時間內絕大多數地區降水超過100毫米。此次廣州暴雨雨量之多、范圍之廣實屬歷史罕見。暴雨造成交通癱瘓,有些道路水深竟達3米,車輛行人被困,部分地鐵線路停運,200多輛快速公交(BRT)被困,白云機場138個航班被延誤,多個小區地下停車場遭遇“滅頂之災”,臨街商鋪商品被水浸泡報廢,部分小區水電系統受損,高層住宅居民停水停電……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瞬間讓一個美麗的“花城”變成“水城”,肆虐的三場暴雨,令羊城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三次變成“洋城”。一座城市就這樣陷入了癱瘓狀態。這也直接暴露了表面光彩照人的廣州城市建設背后管理的薄弱點。
大水浸城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原來影片中的虛擬場景再也不是那么遙遠,而是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其實在城市化進程中,廣州的遭遇只能算作是冰山一角,這樣的尷尬,并非廣州所獨有,其實,當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時,越來越多的城市遭遇到“水困”。而大水浸城越來越成為一些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
6月21日傍晚,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撫河唱凱堤發生決堤,決堤長度已經達到60米,撫河下游臨川區的5個鄉鎮14.5萬人及京福高速、316國道等受到威脅。
福建省防汛辦6月21日晚對外披露,自13日以來,福建輪番遭受特大暴雨襲擊,暴雨刷新了許多地方降雨量的歷史記錄,造成了歷史罕見的自然災害。
受今年以來最強降雨影響,湖南交通設施遭受嚴重破壞。湖南交通部門5月18日透露,該省共有89座橋梁被洪水全部沖毀。
……
可以說自從5月份以來,中國南方地區持續遭遇暴雨侵襲,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11省區市受災嚴重。由此而造成的內澇問題成為近期困擾中國城市的燃眉之急。
暴雨來襲:“內急”拷問城市良心
一座座美麗的城市,在暴雨面前顯得那么無助,那么脆弱。隨著大規模暴雨一遍遍沖刷著城市的街道,下水道開始變得不堪重負,以內澇、水浸的形式“反饋”給有著豪華外表的地面建筑,狠狠地表達了對城市化所遇問題的抗議。用納稅人錢建的市政工程、百姓辛苦積累的財富瞬間打了“水漂”。
昔日設計漂亮且隨處可見的下水道,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也只能“束手無策”。其實,由于城市化發展加快,廣州“水浸街”難題早就凸顯出來,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僅2009年,廣州就投入了9億元進行“水浸街”改造,重點治理全市228個水浸“黑點”。但是部分地區的治理成效卻不顯著。
究其原因,“大水浸城”與目前廣州工程建設項目過多分不開,施工管理水平跟不上,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排水管道,致使地下水倒灌,加重排水困難。
盡管相關部門也花大力氣針對排水系統做過整治,但是只能算作是治標不治本。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則是罪魁禍首。暴雨面前,廣州中心城區的排水系統如此不堪一擊,令公眾對這個繁榮大都市的地下系統產生種種質疑,當廣州因亞運忙于“穿衣戴帽”工程之時,暴雨無情地扯開她華麗的外套,人們看到的卻是破舊衣衫。
一位城市規劃專家透露,廣州中心城區的排水系統沿用的是建國初的蘇聯標準,該排水管網口徑很小,難以對付大流量的來水。據了解,廣州的雨水排水管網距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統調整過,在老城區,仍是雨污合流,僅有15%的管網實現雨污分流,大部分分布在新城區。新城區的管網標準要高些,但是也是考慮到經濟實惠并沒有按照特大暴雨的標準建設。
1990年之后,城市的發展要求排水系統從粗放式排水向細化式轉變,改變原有雨污合排的局面。廣州市排水系統在原有基礎上,劃分為雨水排水系統、污水排水系統、合流排水系統和防洪排澇系統,并仍然采用重力自排的方式,依靠地勢通過雨水管收集地面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河涌。然而,這種自排方式弊端明顯,隨著城市建筑物增多,地表地貌發生變化,加之原有地形限制,一些地勢低洼地帶便成了“鍋底”,城市水浸“黑點”隨之形成。
暴雨不斷,口水不息。盡管官方對內澇作了詳盡的解釋,但城市市政設施滯后已然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廣州內澇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憧憬巴黎可通車舟的地下排水系統,通過地下城市的建設來解決“內澇”的燃眉之急。
城市化建設要內外兼修
相比于高樓大廈等地標性建筑,相比于寬街直道的霓虹閃爍,暗藏地下經年臟兮兮臭烘烘的下水道確實上不得臺面,也鮮少能引起參觀者乃至管理者的興趣。然而一場場暴雨,一座座城市淪為一片汪洋的教訓不得不讓我們警醒,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面子工程背后對地底下的城市管網建設的弊端也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無遺。
過去哪里出問題就解決哪里是典型的“頭痛醫頭”,并沒有從全局角度和前瞻性看待水問題,并沒有從源頭上做到防患于未然。而排水問題則要通過城市化的內外兼修來完成。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在一篇文章中說,要分辨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就看暴雨過后,他們的排水系統怎么樣。發展中國家可能有錢修建高樓大廈,但還沒有心力發展下水道。法國作家雨果曾說: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雖說這話有些偏激,但細想一下也不無道理。那么如何重塑城市的良心呢?西方國家的不少城市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發。巴黎下水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下水道,而是“市政工程地下部分”。被法國人稱為“地下城市”的巴黎下水道,還兼有其他各種功能。巴黎的下水道一般位于馬路下方,基本上都是石頭或磚混結構,十分堅固。主體內部十分寬敞,平均寬度在三米以上,高度也在兩米以上。實際上就是一個寬敞的地下隧道。現在,下水道像河一樣可以行船。
德國也非常重視排水系統建設,城市內澇發生率極低。雖說我們不能強求發展了才短短幾十年的城市同巴黎、柏林這種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的城市擁有一樣強大的排水系統,但是有一點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為什么同為一片藍天下光鮮亮麗的大都市,地下設施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事實上,廣州等城市的排水系統在長期的運行過程中一直處于“亞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狀態。這不僅僅是一種流于外表的病,更是一種心理疾病,是對地下城市建設和城市化認識不足的病。我們都在以某地新建了地標建筑為榮,卻少有因為興修了排水系統而驕傲。這種“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規劃”的發展模式怎么可能讓城市面對暴雨時從容不迫?因為我們的城市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帶著缺陷發展。高樓大廈數量急速膨脹,導致城市原來的草地、水塘都被柏油馬路所替代。而原本一場雨可以直接滲透到地下,如今卻被柏油、水泥阻擋,不得不在地面積攢起來。
排水系統的不斷完善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從根本上說,種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城市內傷”使得城市的防災能力變得十分脆弱,這些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不過一個好消息傳來,華南理工大學一位給排水專家透露,廣州將很快出臺《廣州雨水規劃(2008-2020年)》,將“增加綠地,減少雨水徑流”寫入規劃,未來在人行道、廣場等地區要采用透水磚,屋面人工濕地使雨水回用,例如選擇滯洪區、低洼地做蓄水景觀。
面對幾十年一遇的大暴雨,我們或許有能力通過排水系統解決,但是我們是不是也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為什么我們會不斷的從媒體上聽到暴雨、地震、旱情等自然災害的前綴是“三十年不遇”、“五十年不遇”甚至是“百年不遇”,可為什么這些“幾十年不遇”這么頻繁?而且種種自然災害頻繁爆發?環境污染、氣候破壞,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如果把這次暴雨洗禮當做一場考驗,那么當地下排水系統無法承載這個城市的飛速擴張時,問題已經從地下浮出水面。接下來的問題是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城市發展不能因噎廢食,城市化進程還要繼續,希望每個城市都能成為一個外修內養的和諧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