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綱: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
在2018年12月16日召開的第十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表演講,縱論《14億中國人城市化的全球機遇》。他認為,中央政府在城市化戰略問題上進行了重要的調整,從過去發展小城鎮為主向發展大城市轉變。而要建設好大城市、大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是關鍵問題。
“我們一直關注城市化問題,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當前中國城市人口只達到58%左右,城市化進程遠沒有結束?!苯?,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
樊綱認為,這幾件事“代表了一個戰略轉移。從我們過去鼓勵小城鎮發展轉向大城市、大城市群發展。”他認真分析了這一戰略轉變的重要意義,以及應該如何行動,來有效推動這一進程。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先生在峰會上作主題報告
中國將形成3+N的城市群格局
樊綱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兩極分化根本上是人口流動的兩極分化。中國未來的人口流動會形成3個1-2億人口的特大都市群,還有N個3000萬-5000萬人口的大城市群。有潛力成為特大都市群的地區是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地區;武漢,鄭州,成渝等地也會出現大城市群。
他認為:發展大城市、大城市群符合中國當下人口遷移的規律,有利于形成規模效益、聚集效益,符合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必須有大視野,結合全世界各國的經驗教訓,根據城市化規律進行主動規劃。他說,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有了通勤便利,人們才能不在自己工作的區域和城市生活,這樣大城市和周邊的小城鎮才會有功能區別。這也要求周邊小城市、小城鎮有不同的功能定位,避免同質同構。
借鑒欽差、巡撫等歷史經驗促進區域協調
樊綱提出,進一步推進大城市群建設,需要解決好當下的行政區劃問題,上級部門要做好協調統籌工作,讓區域當中的經濟、產業、科研等互相補充。
“在做大的區域規劃時,往往受到行政區劃的掣肘,這需要上一級的協調和指導。對比紐約灣等灣區擁有管理理事會等聯席議事機構,目前國內很多城市群未形成有效的協調機制,比如搞一個市長聯席會,每年開個會,你好我好談談各自的發展,真正怎么結合,是很難的事情。”
怎么辦呢?樊綱認為可以借鑒中國歷史經驗:中國歷朝歷代的都有一種官職,欽差、兩省巡撫、兩廣總督等,一事一督,一事一任,進行協調、統籌。
樊綱說:“長三角、珠三角大概也得有這么一個格局。”他強調:在城市群中,不要所有的城市都去發展同樣的產業結構,一系列不同的產業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小城市布局,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城市群需要加強一體化的公共服務
樊綱認為,加強公共服務一體化也是關鍵問題。其中包括醫療的跨區域統籌、教育均等化等一系列問題,至于戶籍制度,他認為應淡化戶籍概念,加強常駐人口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他還提出,這一發展過程中涉及經濟、社會、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改革,“需要我們的智庫、研究機構、協會等,及早研究這些問題,順利推動城市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