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14 10:52:30
來源:東方網 作者:呂好玫
報載,1元能做什么?在大城市里,可能連買1瓶礦泉水都有點勉強。但在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鎮梅塘村衛生室,一枚小小的1元硬幣既是診療費,還是藥費、輸液費、針灸費、包扎費……73歲的村醫吳光潮在鄉村衛生室堅守了50多年,“1元看病”的老規矩,從1983年起延續至今,他也因此贏得了“1元醫生”的雅號。(見1月11日的《中國青年報》)
“1元醫生”之所以引人注目,受人尊敬,關鍵是在時下“看病貴”的情況下,顯得十分另類,讓人不敢想像,好像在童話里一般。而真實的“1元醫生”已經存在了25年,已經造福村民25年,雖然是吳醫生的職業本能,卻凸顯了懸壺濟世的高貴情操,讓人刮目相看。
按理說,醫生給人看病,不該開的藥,一分錢也多,該開的藥,1000元也不多,適合患者的藥才是最好的藥。而今,“1元醫生”的出現,就證明了這個道理。
問題是,一些醫生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者明白了這個道理卻不像吳醫生這么做,非要開“大處方藥”,行“過度醫療”。如有位家長的孩子一歲半時得了病毒性皰疹,山東膠州市某醫院的一位看似仁慈的女醫生給開了190塊錢的藥,后來家長才得知病毒性皰疹是自愈性的口腔疾病,不用服藥,幾天后就會好。試想,如果這位女醫生能夠像吳醫生這樣,處處為病人著想,這位家長就不必花190塊的冤枉錢了。
當然,看一次病只花190塊錢,只是“小巫”,還有張先生在廣州某二甲后勤醫院治療慢性前列腺炎,11天花了4萬多,其中光物理治療一項就花費了2萬多。至于深圳患者褚少俠住院119天,花費92.27萬元;哈爾濱患者翁文輝住院82天,花費138.9萬元等,就不必羅列了。對于這種“大處方藥”、“過度醫療”等行為造成的“看病貴”,人們習慣于把責任推給醫生,說是醫生的醫德敗壞。誠然,其中不乏醫德敗壞者,但更多的是“胳膊扭不過大腿”。試想,在時下一些醫院下達“創收任務”的背景下,又缺乏外部剛性制度監管的保障,導致推行良好的醫德醫風者不僅無法生存,還會被打入“另類”,成為“走廊醫生”,誰還能開“小處方藥”?
“1元醫生”受人尊敬與稱道,不僅源于醫生的醫德醫風的匡正,而且源于醫療機制的創新。試想,如果給鄉村衛生院也下達“創收任務”,醫生完不成任務扣工資,誰敢看一次病只收1元錢?可見,推廣““1元醫生”,讓群眾受益,必須改革現行的醫院考核制度,禁止把醫生處方權與醫院的經濟利益掛鉤,禁止給醫生下達“創收任務”,真正擺正醫院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不要過分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從而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使醫生的高尚醫德的弘揚有制度支撐;否則,想要讓類似的“1元醫生”遍地開花,可能是白日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