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2019年1月中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等地又面臨一輪區域性大氣重污染的嚴峻挑戰,部分城市空氣質量達到短時嚴重污染。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織專家分析后表示,排放強度大的城市遭遇不利氣象條件等三個方面因素造成了此次重污染天氣。
總體情況
在經歷冷空氣短暫的清除之后,1月10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地面風場轉為弱偏南風為主,擴散條件總體不利,部分城市PM2.5污染快速攀升。
1月10日,“2+26”城市中有11個城市達到輕度污染、11個城市達到中度污染、4個城市(太原、陽泉、保定和石家莊)達到重度污染。日均PM2.5濃度最高值出現在太原市,為216微克/立方米。
1月11日,“2+26”城市中有4個城市達到輕度污染、2個城市達到中度污染、19個城市達到重度污染、3個城市(太原、石家莊和保定)達到嚴重污染。日均PM2.5濃度最高值出現在太原市,為298微克/立方米。
截至12日10時,“2+26”城市PM2.5小時濃度最高值為507微克/立方米,出現在保定(12日9時),達小時嚴重污染(參考日均污染級別,下同)。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最高值為197微克/立方米(11日23時),達小時重度污染。
成因分析
一是排放強度大的城市遭遇不利氣象條件,污染物快速積累,首先成為PM2.5污染的“熱點區域”。位于太行山沿線的石家莊、保定、太原、陽泉、晉城、安陽等城市,有些是鋼鐵、焦化、建材等工業企業密集,有些則是冬季民用采暖排放大。1月10日,“2+26”城市平均風速迅速下降,太原等地還出現較強的逆溫,在這種水平和垂直方向擴散都不利的靜穩天氣條件下,上述城市的污染物排放快速積累,首先出現中度-重度污染,成為污染過程初期的“熱點區域”。
二是區域上持續偏南風,高濃度污染氣團向下風向傳輸,下風向城市PM2.5濃度快速上升。從初期“熱點區域”的中度-重度污染,到區域性大范圍的污染過程,少不了區域傳輸的影響。1月10-11日,在區域上整體持續偏南風的作用下,太行山至燕山沿線城市經歷了比較明顯的區域傳輸過程。空氣質量模型模擬結果表明,在重污染期間,上述城市PM2.5污染的區域貢獻升高了15-20%左右。以保定市為例,上風向的石家莊、邢臺等城市對其影響較顯著;同樣,石家莊也受到周邊城市類似的傳輸影響,這種大氣污染的區域傳輸影響是相互的。
三是同時在高濕氣象條件下,氣態污染物二次轉化和顆粒物吸濕增長,推高了PM2.5濃度峰值。從1月10日夜間的區域相對濕度圖和11日的區域污染特征雷達圖來看,“2+26”城市在靜穩高濕條件下,大部分城市都呈現出偏二次型的污染特征,表明經過前期的污染積累和區域傳輸,NOx和SO2等氣態污染物在污染過程中發生二次轉化,并伴隨硫酸鹽和硝酸鹽的吸濕增長,推高了區域的PM2.5濃度峰值。
基于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的保定望都超級站(位于保定市區與定州市之間)觀測結果,重污染期間該地區PM2.5中有機物(OM)濃度居高不下,表明通過散煤或生物質燃燒排放的一次顆粒物貢獻顯著;通過對污染期間示蹤元素的分析發現,8-12日,鉀離子變化趨勢與有機物變化趨勢一致,相關系數(R2=0.78)較高,表明本次污染與生物質燃燒關系密切。而在1月10-12日PM2.5濃度爆發式增長時段,硝酸鹽和硫酸鹽的濃度及占比也都快速升高,表明在靜穩高濕條件下,SO2、NOx等氣態前體物的二次轉化也是推高PM2.5濃度峰值的重要原因。
各地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
針對此次重污染天氣過程,“2+26”城市積極開展應對工作。針對此次重污染天氣過程,“2+26”城市積極開展應對工作。截止1月12日12時,共有27個城市發布了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了相應的應急管控措施。其中,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市和河南省開封、新鄉、安陽、濮陽市都發布了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啟動Ⅰ級應急響應;河北省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山西省晉城市,山東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市和河南省鄭州、鶴壁、焦作市都發布了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啟動Ⅱ級應急響應;天津市發布了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啟動III級應急響應。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提醒讀者朋友,在重污染天氣期間,兒童、老年人和心臟病、肺病患者應停止戶外運動,一般人群也應盡量減少戶外運動。
預測預報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監測中心的最新空氣質量預測預報,1月12-13日,大氣擴散條件持續不利,區域中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為主,主要影響范圍包括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其中13日受弱冷空氣影響,京津冀中南部和山西大部污染形勢略有緩解,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污染仍將持續。14日午后,冷空氣開始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擴散條件自北向南逐步好轉,預計15日污染徹底清除。具體形勢有待進一步跟蹤研判。